![](/web/img.php?http://webquoteklinepic.eastmoney.com/GetPic.aspx?nid=1.600279&imageType=k&token=28dfeb41d35cc81d84b4664d7c23c49f&at=1)
央地国资整合再添一例。
日前,
重庆港股份有限公司(600279.SH,以下简称“
重庆港”)发布公告称,收到控股股东
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的告知函,
重庆港间接控股股东重庆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物流”)正在与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物流”)筹划国资战略整合事宜。
“此事不是我们主导,我们只是配合,因此具体流程包括时间节点等我们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重庆港方面近日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此次整合可能导致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控人发生变更。
对于公司控股股东是否将变更为中国物流等问题,
重庆港方面表示,目前是如此计划,但具体资料公司还没见到,目前公司收到的内容就是公告内容。
早有迹象 对于此次整合事项,
重庆港方面并未披露过多信息,仅在公告中透露,重庆物流正在与中国物流筹划国资战略整合事宜,本次整合或将导致
重庆港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有关安排尚需履行程序,还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重庆港方面表示,本次整合不会对本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影响。
实际上,此次央地国资整合早有迹象。据当地媒体报道,2024年3月,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物流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合资组建中国物流控股公司。
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物流由原中国铁路物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物流板块的中国物资储运集团有限公司、港中旅华贸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包装有限责任公司4家企业为基础整合而成。同步引入中国
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形成紧密战略协同。
中国物流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性现代物流企业集团”,目前主要业务包括铁路物资综合服务、制造业物流、工程物流、逆向物流、快消品物流、国际物流、冷链物流、期现货交割物流、危险品物流和战略物资储备等。
目前,中国物流旗下已有
中国铁物(000927.SZ)、
中储股份(600787.SH)、
华贸物流(603128.SH)、
国统股份(002205.SZ)4家A股上市公司。
重庆港是国内第一家长江内河港口上市公司,中国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内河主枢纽港、集装箱吞吐港运营企业。该公司业务主要包括港口货物中转运输及综合物流。
业绩方面,近两年
重庆港营收规模有所下滑,2022年与2023年,该公司营收均不足50亿元,此前高点则超60亿元。另外,该公司扣非净利润2018年后曾连续4年下滑,近两年有所修复。2024年前三季度,该公司扣非净利润为0.21亿元,同比下滑31.27%。
深化国企改革 对于此次国资整合事项,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重庆大学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树洁认为,此次整合主要目的是通过深化国企改革以提升国企效益,提升重点领域国企竞争力。
“近几年重庆一些国资企业效益并不太好,需要通过系列整合改革来提升效益。”姚树洁认为,中国物流规模较大,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较大,同时具备一定市场把控能力,此时纳入
重庆港,能更好统筹物流市场发展布局,带动
重庆港发展,提升总体社会效益。
“若中国物流成功入主
重庆港,不仅有利于扩大自身业务,优化市场布局,带动
重庆港发展,还有利于统筹长江水路多式联运发展,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姚树洁认为,在地方市场发展方面,
重庆港也能为中国物流提供自身经验。
“去年4月,重庆被赋予两大新的定位,其中之一就是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在此定位线下,重庆还有较大发展空间。”重庆三峡学院校长李敬认为,中国物流此次若成功入主
重庆港,能够支持重庆发展,促进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同时也能更好利用当地开放与港口资源,实现央企在西部的布局,提升其持续经营能力。
“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就在重庆,该通道每年货运量与货值增长速度均较快。”李敬表示,重庆内陆开放的突出特点就是枢纽建设,通过枢纽与通道建设带动物流与产业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物流可对相应规则探索提供支持,同时利用重庆内陆开放优势,实现更全面全球布局,提升其全球影响力。
去年3月重庆与中国物流签署合作协议就曾约定,双方将合作开展港口物流和通道物流建设运营,拓展制造业物流、特种物流和大宗商品供应链集成服务,发展多式联运,放大“物流+经贸+产业”综合效应,全面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实际上,除
重庆港外,近期多家重庆国资上市企业整合背后出现央企身影,涉及医药、机械等多行业。
“就算没有大型央企加入,当地国资国企还是要进行整合,深化改革。”姚树洁认为,当前各行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方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国企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如何通过系列改革提升国企效益,进而提升国内及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各地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