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小而美”“专而精”更容易打开市场,即便是专精一门技术的分包公司,也能享有很高的市场地位,名利双收。“新加坡形成的市场共识是,品牌是有溢价的,低价竞争行不通”
2023年9月,一名游客在旅途中偶然间发现,新加坡在建地铁工地的围墙竟与上海地铁格外相似。他拍下的短视频走红网络,吸引许多媒体关注。
“新加坡的许多条地铁线路,有我们这家上海企业的影子。”一年后的今天,
隧道股份城建国际新加坡公司副董事长陈斌为记者揭秘。从他的办公室,能够远眺马六甲海峡的壮阔海景和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新加坡港。
和高速运转的港口相同,地铁是新加坡高效的另一个标签,与之强大运营能力相匹配的,是建设规范极严、标准极高。在新加坡,轨道交通项目份额长期以来由欧洲及日韩企业牢牢占据,
隧道股份用了28年,成为打破这一局面并跻身行业一流的中资企业。
在全球建筑行业,中资出海者众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
隧道股份在国际市场充分竞争的激烈环境下锤炼,缓缓站稳脚跟,走通了一条完全遵循市场化原则的路子。
这再次验证了一个全球化时代的真理:唯有坚定秉持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主动参与全球竞争,才能实现市场能级的跃变。
专精一门技术,一寸一寸打开市场
熟悉市场,是
隧道股份走出去的第一步。1996年,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刚刚开通不久,
隧道股份就来到国际化版图的第一站新加坡,用两年时间组建队伍、了解当地。
初入海外市场是最艰难的时期,1998年,
隧道股份拿到第一个项目,选派精兵强将——由资深技术员和同济大学高才生组成的先行部队,只能在一家韩国承包商那里做劳务清包。公司初来乍到,没有知名度和独立资质,新加坡业主和承包商并不信任,团队做得十分艰难。
隧道股份城建国际项目副总监陈应康是最早来到新加坡的先行部队成员之一。他还记得,自己在一次业务会上,因为意见不合,被外籍负责人逐出会场。不甘心的他憋着一股劲,最后靠实力赢得外方的认可。
汽车在林间小路穿行,停靠在一处项目基地的入口处,只见四周树木掩映。这里正在施工的是新加坡最长地铁线路——跨岛线,全长15公里,
隧道股份城建国际参与其中5公里的12米大直径隧道掘进。
陈应康在基地入口相迎,但他没有太多介绍不远处的50米超深基坑,转而引记者来到一处绿色小屋——在项目中心设立的生物多样性培训中心,对着屋内陈列的动物监测和保护设备,谈起了野生动物保护。
“我们聘请专业的水文和动植物专家,每个月对周边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状态进行监测。有一次,住在附近丛林里的一对穿山甲母子,突然消失了几天,大家着实是捏了一把汗。”陈应康讲起了故事。见记者有点讶异,他邀请大家去工地看看,只见现场通道两侧竖起了高高的野生动物防护栏,地上不起眼的地方还搭建了通道,方便野猪、鸟类穿越工地。
到访之前,记者便有疑惑,5公里隧道为何需要造十年之久?“我们并不仅仅追求速度。”陈应康解释说,以跨岛线为例,这条线路要穿越新加坡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政府、环保组织和市民高度关注,保护好沿线生态平衡是第一位的。
融入当地,是中资建企出海高端市场的第一课。曾有中资企业高管坦言,开拓海外市场,根本性挑战在于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能否适应海外经营。
隧道股份从劳务清包起步,从零到一,开始承担分包、联合体总包、独立总承包的角色,逐步掌握了商务能力和独立操盘的能力,一寸一寸打开市场空间。
时至今日,新加坡建筑市场的江湖格局已然大变,曾经的跨国巨头中,有人悄然掉队。而
隧道股份在新加坡所有承包商中,成为第一家3次获得当地安全最高奖项“挑战盾奖”的建筑企业,成功跻身一流。这样的成绩让许多业内同行艳羡,一些同行高管问陈斌: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陈斌提到了很多细节:在项目上设立动物保护中心;组建由世界不同国籍精英组成的安全员队伍……“每一个项目,我们都努力争取,努力做好,反复琢磨着、坚持着,才发现已经走了很远。我们常常反思总结,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走到今天。”陈斌说。
这背后,其实有迹可循,就是“专业”二字,对技术、风控和安全的极致追求。在国内,不少企业由于惯性使然,求大、求全、求快,但在海外,“小而美”“专而精”反而更容易打开市场,即便是专精一门技术的分包公司,也能享有很高的市场地位,名利双收。“新加坡形成的市场共识是,品牌是有溢价的,低价竞争行不通。”陈斌说。
做资源集成商,带着盾构走遍世界
扎根新加坡多年,隧道人越来越意识到,靠“单打独斗”很难走远。
国内基建体量大、场景多,技术输出通常是建筑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主要手段。陈应康告诉记者,跨岛线项目使用的12米级大型盾构隧道建设关键技术便来自中国,这套技术在上海乃至全国有许多应用,但在东南亚地区并不多见。
近年来,对外工程承包开始带动高端制造“走出去”。多年前,国内盾构市场还是清一色的“洋盾构”。如今,“沪牌国产”盾构彻底翻盘,走遍世界。
2009年,
隧道股份上海隧道研制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是中国首台出口海外的国产盾构,就用在了新加坡项目。十多年来,上海隧道借助城建国际的平台,累计销售出口自主研制的盾构掘进机达46台。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中国香港……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选择了“沪牌国产”盾构。
为了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今年7月,
隧道股份从集团层面调整了国际化战略思路。
隧道股份城建国际逐步摒弃“单打独斗”传统路径,以新思维、新模式和以成为“资源集成商”的新目标,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
如今,以
隧道股份城建国际为平台,上海隧道、城市运营、数字集团、城建设计院、城建装备等集团兄弟公司,开始“组团”出海,以全产业链身份走进东南亚市场,协同集团外部资源开拓市场。由
隧道股份承建的新加坡地铁裕廊区域线J102项目,是新加坡的第七条地铁线路。“我们在施工中使用的4台架桥机是从中国河北采购的。”项目总监杨伟贤说。
陈斌并不担心自己的市场蛋糕变小。做大事业,整合产业链资源,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市场前景广阔,允许我们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把市场进一步做大”。
组国际化团队,和最强劲对手合作
在新加坡南北通道N109A项目的工地,处处能看到挂着“Shanghai Tunnel”(上海隧道)的牌子,白底蓝字。“蓝色是我们的主色调。”项目施工经理朱庆飞说,尽管带有“Shanghai”字样,但是在新加坡,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家国际化公司。
朱庆飞所在的项目部,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亚洲面孔,交流时用的却是英语。杨伟贤是马来西亚人,他进入
隧道股份新加坡公司的第一份工作,是向韩国籍总监汇报,同事中还有不少是越南人、泰国人、菲律宾人。
这也是
隧道股份在新加坡公司的缩影——1500多名员工中,只有不到15%来自中国,其他员工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化”,已经被视为
隧道股份下一次腾飞的关键。
隧道股份在新加坡承接的合同订单总额不断增长,营业收入从刚进入新加坡时到现在的增幅达142倍,足迹也踏遍了“一带一路”沿线的更多国家。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外籍员工有一定限制。但陈斌说,公司这样用人并非无奈之举,而是有意而为之:“国际竞争核心就是人才。我们要成为一家卓越的企业,一定要吸纳最优秀的人,不分种族、不分国籍。”在
隧道股份城建国际新加坡公司,不少外籍员工通过晋升,成了部门总监,甚至进入管理层及董事会,参与公司决策。
陈斌发现,不同国籍的员工各有所长,往往能够互补。国际化的团队为企业发展带来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开放包容的心态。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来自中国的员工到新加坡学习交流,新加坡公司员工也会去上海总部学习。
在一个自由开放的市场里,竞争与合作从来都是交织在一起的。陈应康有许多日本同事,因为跨岛线项目就是由
隧道股份和日本建筑企业大林组联合中标的,有意思的是,在很多其他项目招标中,
隧道股份和大林组又是彼此最强劲的对手。
“国际市场竞争很激烈,不进则退,但又是开放包容的。和强大的对手合作,去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思路,能帮助我们取得更大的突破。”陈斌说。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