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中国第二座超级工厂来了,上海临港最新消息,600848最新信息

《 上海临港 600848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特斯拉中国第二座超级工厂来了
2025-02-11 12:12:00



  特斯拉中国第二座超级工厂来了!

  2月11日上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仪式在上海临港举行。首台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从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成功下线,标志着特斯拉在华业务步入了新阶段。
  在今天上午的投产仪式上,特斯拉公司能源与充电业务副总裁麦克·斯耐德(Mike Snyder)表示:“我们致力于打造能源产品与电动车协同,来实现我们的愿景: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庆祝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它将于本季度开始产能爬坡,助力特斯拉开拓更多市场。 ”
  根据相关规划,该工厂投产后的超大型电化学商用储能系统Megapack产量将达1万台,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一座储能超级工厂,也是继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之后,在中国的又一大型投资项目。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本报记者王辉/摄
位于上海临港的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厂区,该工厂与生产电动汽车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仅一河之隔本报记者王辉/摄
  2024年12月27日,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从2024年5月开工到竣工仅耗时7个月。而在去年12月底,该工厂即开始了试生产。
蓝海市场“旭日东升”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占地约20万平方米,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内设焊装、涂装、总装等主要制造工艺,配备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系统,规划年产新一代特斯拉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 1万台,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1吉瓦时等于1000兆瓦时),这相当于1万3000个家庭,或40个中型工厂一年的用电量。如果这些能源全部来源于清洁能源,则可以减少至少2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单是一台特斯拉的每台电化学商用储能系统Megapack,就可存储超过3.9兆瓦时(合3900度电)的能源,足以让62辆特斯拉Model 3后轮驱动版车型从0充满电。
  目前,特斯拉能源产品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或地区投入应用,遍布全球超过65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全年,特斯拉储能产品装机量达31.4吉瓦时,已成为特斯拉遍布全球广受欢迎的明星产品。
  据了解,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根据不同的存储介质和技术路线,储能主要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氢储能五大类。其中电化学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电磁储能包括超级电容器储能、超导储能等。储能本身不是新兴的技术,近年来市场竞争也较为激烈,但从产业长期需求角度来说却正处在发展初期阶段。
  中金公司认为,储能基本需求将随VRE发电量(即可变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而增长,未来中国/美国/欧洲的VRE发电量占比将分别超过15%/15%/20%,大部分亚非拉地区或将在10%左右进入起步期。此外,中信建投证券则更为乐观地预计,储能是2030年前新能源产业中增速最快的赛道。
  中金公司表示,叠加近年政策/技术/降本等多要素持续推进,全球高速增长拐点或将提前到来。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出货量(含通信储能)将达到449吉瓦时,同比增长31.5%。其中,中国/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其他地区(不含通信储能)分别为133/143/63/7/3/83吉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6.4%/38.8%/29.2%/14.6%/11.5%/59.0%。整体而言,从调节性资源需求看,全球储能高速增长拐点即将到来。
  此外,根据特斯拉2024年年度报告,其储能业务收入显著增长,2024年相关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2%,主要归因于Megapack和Powerwall的部署增加。另外,2024年其储能业务的毛利率由18.9%提升至26.2%,原因包括成本降低(受益于规模化生产)以及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提供的制造业补贴。从规模上看,2024年特斯拉全球储能部署量达31.4吉瓦时,同比翻倍增长。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此前曾预测,特斯拉储能业务的增长速度将远远快于电动车业务。
  另一方面,从国内政策面看,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业内人士表示,根据《通知》相关最新政策要求,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将有望大大促进储能领域的需求。
产业竞争或更趋激烈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正式投产,特斯拉将依托其垂直整合能力、规模化成本优势和全球化品牌势能,直接切入中国本土市场,并将可能逐步复制特斯拉新能源车的发展路线,实现“全球供货”。这种“以中国市场反哺全球”的战略布局,或将重塑全球储能产业格局。中国企业不仅要在海外市场直面特斯拉的国际化竞争,更要在本土市场迎接这位“主场作战”的强劲对手,这将倒逼中国储能企业加速核心技术突破,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例如,通过提升电芯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硬核技术指标,突破欧美市场准入壁垒。此外,通过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技术+场景+服务”的生态化模式,也能够建立起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相关中国企业在出海发展中,也需要建立对全球能源政策变动的敏捷响应机制。
  整体来看,未来全球储能产业蓝海的竞争中,具有技术创新锐度、全球运营深度和高效海外服务的中国企业,才能够把握新能源革命和市场喷薄需求的主动权,将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优势转化为真正的产业话语权和企业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储能产业的生产制造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目前国内不少头部企业整体均已上行至产业和市场的“相对有利身位”。综合太平洋证券等多家卖方机构最新研究,在2023年的全球储能市场,特斯拉份额上升较快,全球市场份额达17%左右,北美市场份额上升至40%左右。而中国企业阳光电源全球市占率约11%,在北美地区市占率排名第二,约为18%。同时亚太市场排名第一的企业为中国中车,市占率约16%。
  另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统计,在全球储能系统、储能PCS(储能变流器)、储能电池等市场方面,已经涌现出阳光电源比亚迪、华为、海博思创、中车株洲所、国轩高科、亿纬储能、海辰储能、远景动力等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头部中国企业。相关企业近年来在新技术、新产品、标杆性储能项目落地等方面,也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不少企业均为A股上市公司。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全球和国内储能产业的大步向前,A股市场相关产业板块及产业链的上市公司,也将有望为投资者带来丰富的投资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特斯拉中国第二座超级工厂来了,上海临港最新消息,600848最新信息

sitemap.xml sitemap2.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