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产业前瞻(十二)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徐策中国经济信息网左登基
□ 新型基础设施是指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目标与长远战略需求,新型基础设施是我国稳定经济增长、激发社会活力、实现持久繁荣的关键支撑力量
□ 未来,围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基建的需求将持续释放,从而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新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从而为
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驱动
□ 当前,我国新基建水平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未来一段时期,特别是下一个五年,要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进一步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科学布局,提升新基建应用水平,加快建设和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进物质基础。当前,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已取得积极成效,深度赋能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一个5年,要进一步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建设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一、新基建是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繁荣的关键支撑力量 新型基础设施是指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目标与长远战略需求,新型基础设施是我国稳定经济增长、激发社会活力、实现持久繁荣的关键支撑力量。
(一)扩内需、增就业、稳增长的强大引擎
新基建是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的有力抓手,是扩内需、增就业、稳增长的关键支撑力量。
从内需看,新基建水平与扩大内需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一方面,新基建在投资中形成重要牵引作用,通过资本存量的增加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拉动智慧城市、电子信息等领域大量投资,形成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潜力。另一方面,新基建将在消费中带来经济发展新动能,包括激活沉浸式体验、数字家庭、智能
机器人等消费场景;促进线上外卖、直播电商、“四首”经济等消费新模式形成;推动拓展数字文创、协同办公、线上娱乐、远程教育等消费新领域,促进各领域消费向价值链高阶跃升。
从就业看,新基建通过促进平台经济、电子商务、线上外卖等业态发展,大量吸纳快递外卖等一般技能从业者的就业及高科技领域就业。以5G发展为例,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以5G为代表的移动生态系统创造了约800万个就业岗位。
从增长看,新型基础设施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流通,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提高产业协同效率,带动产业集群整体提质增效,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型供应链优势。以工业互联网在部分企业的应用为例,83%的企业表示应用工业互联网后,生产经营效率明显提升。
(二)大国博弈、抢占竞争优势的重要战场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历来被视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每一轮产业变革都会孕育新的基础设施,并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当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核心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由此形成了新基建的需求和土壤,产生促进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基础和动能,使基础设施在内涵、体系、结构、功能、效率、质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新基建水平直接影响一国的科技成长潜力、产业发展水平和百姓生活质量,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支撑和重要物质保障。当前,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将新型基础设施视为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生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快相关战略及规划的制定步伐。例如,欧盟发布《2030数字罗盘:欧洲数字十年之路》《塑造欧洲数字未来》《欧洲数据战略》等,积极抢占新型基础设施全球竞争优势。还有些国家甚至不惜通过组建科技联盟、联合开展政治施压等手段开展“非对称竞争”。新基建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将对未来大国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三)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中,新型基础设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之一,是支撑新业态、
新产业、新服务发展的战略性基石。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将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极大丰富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展生产新边界,创造出生产新空间;促进生产流程走向智能化、制造范式从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制,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面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及数字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需求,加快推动新基建,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当前,我国新基建水平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面临城乡区域差距较大、核心技术短板仍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亟须加快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度匹配的基础设施体系。
二、新型基础设施已深度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新基建已取得积极成效,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区域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投资拉动效应进一步彰显,深度赋能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撑新基建的制度框架不断完善
新基建首次被提及是在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此后被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近年来又被多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中央到地方均密集出台支持新基建发展的政策,新基建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工作的重心之一。截至目前,中央有关部门陆续聚焦交通运输、教育、算力、物联网、数据中心等领域出台了新基建专项方案;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出台了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十四五”专项规划,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山东、河南、重庆、陕西等地纷纷出台了专项的行动计划。各地重大工程项目高效部署、有序落地,相关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全国新基建形成高位部署、高位推进、央地协同、政企合力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重点领域建设成效显著,新基建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目前,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集中发力,重大工程稳步实施,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升级。目前,我国已形成网络、算力和新技术基础设施全面发展的格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光纤宽带网络和移动物联网络。截至2023年底,我国5G网络规模、千兆网络用户规模、物联网终端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算力总规模世界第二,智能算力占比超30%,超算发展水平位于全球第一梯队;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超过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即每秒能完成23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技术设施蓬勃兴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已经达到17个,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卫星遥感系统已形成全球观测能力。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应用加速向行业渗透,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不断涌现。截至2023年底,我国基础设施数智化规模占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2%以上。其中,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公路交通与水环境占比超50%,其他领域约占45.55%。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发展迅速,累计标识注册量6130亿个,国家顶级节点日解析量达1.5亿次。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线上教育等民生设施加速构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加快建设。
智慧能源调度系统大幅提升了能源供应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特高压电力输送进入“5G”时代。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加速构建,为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加快优化。各地各部门出台一系列举措,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不断夯实根基。截至目前,我国已布局建设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了涵盖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前瞻引领型、民生改善型的设施体系;在建和运行中的大科学装置超过60个,部分设施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持续强化,已建成运行3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了2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三)区域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新基建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动脉
当前,我国新基建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根据相关研究监测,东部地区省份绝大多数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整体程度较高,发展趋势良好。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北京等5个省市排名居前。中部地区河南、湖北排名靠前,甚至超越部分东部地区,发展趋势良好。西部地区的四川省排名突出,超越中部与东部部分地区,发展势头强劲。伴随“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实施,西部地区新型基础设施水平加速提高,以创新的产业转移模式,加快重塑区域比较优势。据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东数西算”八大国家枢纽节点直接投资超过435亿元,拉动投资超过2000亿元,机架总规模超过195万架,整体上架率达63%左右,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向西部迁移,算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四)投资拉动效应持续显现,新基建成为托底经济的关键力量
当前, 伴随各部门各地区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由新基建所拉动的基建投资成为托底经济的关键力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5%,快于全部投资8.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比2023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当前,新基建占整个基建投资的比重约为30%。据
长城证券测算,2024年全国新基建投资预计增长约15%,有望拉动全国基建投资增速接近1.5个百分点,可能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0.3个百分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5G商用5年来,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5.6万亿元,间接带动总产出约14万亿元,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新基建激活未来经济发展广阔空间 未来,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基建的需求将持续释放,从而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新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从而为
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驱动。
(一)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活跃,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
未来一段时期,在数字经济需求和政策红利双重刺激下,新基建规模将持续稳步扩大,我国新基建投资前景持续向好。“十四五”时期,大数据中心投资预计约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累计带动各方面投资超过3万亿元;2025年,我国新基建领域累计直接投资将达到13.9万亿元,带动的投资规模将超过21万亿元。展望2030年,产业政策支持和需求带动效应将持续释放,更多新基建项目将加速落地,新基建投资将面临较大增长空间,并带动相关领域投资实现快速增长。
(二)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广阔,有力支撑数字经济发展
一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创新赋能。其中,5G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5G有望带动我国直接经济产出6.3万亿元、经济增加值2.9万亿元、就业机会800万个。 6G加速实现商用并形成应用场景。我国6G技术已进入关键技术研究的初期阶段,预计2030年前后将实现商业应用。研究机构预计,2040年全球6G市场规模超过3400亿美元,我国将是全球最大的6G市场之一。
二是移动物联网加速从“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联”。随着产业政策催化,移动物联网市场增长空间将进一步看涨。根据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移动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将突破36亿个,其中4G/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占比达到95%。IoTAnalytics研报预测,2024年到2030年移动运营商的蜂窝物联网收入增速将达到18%。
三是算力产业步入高速发展快车道。根据部署,2025年,我国算力规模将超过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东西部算力平衡协调发展。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全球算力规模将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
四是人工智能转向开源开放生态体系。未来5年至10年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期,发展重点逐步转为开源开放的生态体系。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三)融合基础设施持续升级,加速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将成为智能时代的能源底座。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双碳目标推进的背景下,以光伏为代表的新型电力系统能源基础设施,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型电动出行能源基础设施,以ICT能源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数字产业能源基础设施,蕴藏着巨大机遇。据华为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到65%,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将接近6000GW,能源电气化率将达到30%,电动汽车年充电量将超过1.1万亿度,超过80%的ICT能源基础设施将采用绿能供电。
二是医疗智能设施改善医疗体系服务效率。基于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能力、医学知识与场景经验、场景与算法高频迭代五大必备核心要素,未来医疗智能将会发展为以提升决策效率、满足精准化需求、提供高价值可追溯的服务为核心的医疗体系。据相关机构预测,在2025年至2030年间,我国医疗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将达37.4%,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1.1万亿元。
三是工业互联网促进物理与数字世界深度融合。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全面连接,工业互联网将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部署,力争到2027年,工业大省大市和重点园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建成200个左右高标准数字园区;到2030年,力争规上工业企业基本完成一轮数字化改造。伴随工业互联网应用进一步走向深入,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将发生深度变革。
四是智慧交通改变人类出行模式。未来,交通基础设施朝着数字化智慧化方向发展,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智慧铁路、电子客票等应用更加广泛。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智能交通市场营收将达到2547.8亿美元,新出行服务的年收入将增至6600亿美元。我国新型城市交通生态将激发近4000亿元大市场。
五是
智慧农业深度嵌入农业产业链各环节。通过构建全面的农业数据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将实现从种子到餐桌的全程追溯,并与生物技术、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结合,培育出更适应气候变化、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根据部署,到2030年,我国
智慧农业发展将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40%以上。
(四)创新基础设施高效布局,有效激活创新发展动能
一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基本建成。根据部署,我国将瞄准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七个科学领域为重点,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四个层面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到203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智慧教育激活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智慧教育将在教学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高质量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1%。到2030年,全球智慧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3412亿美元。
四、建设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当前,我国新基建正处在快速成长阶段,未来一段时期,特别是下一个五年,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科学布局,提升新基建应用水平,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加快建设和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一)坚持重大任务驱动,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布局
一是分类制定投资建设引导目录。统筹规划好新基建的长期与短期、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等多种关系,根据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类型制定不同的投资建设引导措施;持续研究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指导目录体系,明晰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范围,加大对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培训指导。
二是深化重点行业应用融合示范。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新基建与制造、能源、交通、农业等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统筹布局新基建产业链建设,加快关键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领域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持续优化重点高端行业融合应用生态体系;注重完善以建促用、建用并举、重在应用的体制机制导向,发挥技术和场景结合的最大化价值,加快推进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三是推动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融合创新发展。加快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空间共用,统筹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空间布局和要素连接;以新基建改造提升传统基建,通过新基建要素与传统基建的智能联动,加快推动传统基建的信息化转型。
(二)坚持重大工程引领,加快新型基础设施赋能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是高标准协同推进东数西算重大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体系,建设一批城市算力网,统筹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协同计算,完善东中西地区及大中小城市协同布局,协同应用算力、数据、算法,协同建设算力和绿色电力,协同保障算力发展和安全,构建联网调度、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二是深入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工程。注重环境与能源基础设施发展,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构建绿色高效的现代新基建体系;优化能源监测,完善和扩大环境治理设施;完善新基建网络安全保障措施,优化新基建网络的安全测评与审计、保密审查与日常监测等制度,为我国新基建提供安全技术保障。
三是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推动数据要素×交通运输,支持交通运输龙头企业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和复用,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促进道路基础设施数据、交通流量数据、驾驶行为数据等多源数据融合应用;推动数据要素×商贸流通,整合订单需求、物流、产能、供应链等数据,优化配置产业链资源,打造产业协同创新生态。
(三)坚持重大改革牵引,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
一是加强政策谋划,完善部门协调机制。研究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实施细则,整体谋划项目、资金、产业、安全等全方位工作,同时积极引导各省份研究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多维度路径,促进各地区间协同交流,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格局。
二是强化政策支撑,完善要素保障。加快培育新基建所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和补缺作用,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新基建投融资模式;统筹运用各类财政和金融工具,加快新基建项目中PPP模式发展,推进REITs投资重大新基建项目。
三是放宽市场准入,创新企业投融资机制。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给予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新基建项目投资的机会,支持新基建领域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