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行的2024:高增长光环下的隐忧与区域金融突围战,北京银行最新消息,601169最新信息

《 北京银行 601169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成都银行的2024:高增长光环下的隐忧与区域金融突围战
2025-02-13 17:34:00



  刚刚完成可转债强赎的成都银行(601838)交出了2024年的业绩成绩单。

  2月10日晚,成都银行发布2024年业绩快报。
  业绩快报显示,2024年,成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29.77亿元,同比增长5.88%;实现归母净利润128.63亿元,同比增长10.21%。
  从资产质量来看,截至2024年末,成都银行不良贷款率0.66%,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479.28%,同比下降25.01个百分点。
  这份净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的成绩单固然喜人,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却也潜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隐忧。
  存贷比高企仍难保业绩增速
  成都银行成立于1996年,前身为成都市城市合作银行,2008年正式更名为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四川省首家上市银行。
  2023年6月底,成都银行总资产达到10282.51亿元,成功跻身全国“万亿级”城市商业银行行列,成为西部地区首家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城市商业银行。
  截至2024年末,成都银行的总资产突破1.2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56%。
  自2016年以来,成都银行总资产规模增速已经连续9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与总资产规模的高速增长相呼应,自2021年以来,成都银行的业绩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但是其增长速度却正在逐年放缓。
  据财报数据,2021年至2024年,成都银行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22.54%、13.14%、7.22%以及5.88%,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9.98%、28.24%、16.22%以及10.21%。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息差收入是最主要的收益来源,净息差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财中社》分析历年财务数据发现,成都银行的业绩增长放缓,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净息差的持续走弱。
  自2021年至2023年,成都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2.13%、2.04%以及1.81%。而截至2024年上半年,成都银行的净息差已经降至1.66%,较2021年跌了47BP。
  净息差反映了银行资金运用的结果,即银行的生息资产赚取净利息收入的能力,而这一数据的降低意味着成都银行运用生息资产的效率在逐年下降。
  利息收入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净利差能直观地反映出银行生息资产的收益率与负债成本率。而在净息差收窄的同时,成都银行的净利差也在同步下降。自2021年至2023年,成都银行的净利差分别为2.15%、2%以及1.73%;截至2024年上半年,成都银行的净利差已经降至1.60%,较2021年跌了55BP。
  银行净利差的走弱主要是受到利率环境变化的影响。
  在贷款端,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国家鼓励金融机构降低利率,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以及存量房贷利率在2021年至2023年多次下调。
  在2021年,LPR保持稳定,1年期LPR以及5年以上LPR分别为3.85%和4.65%。而从2022年起,1年期LPR以及5年以上LPR一路下跌,截至2025年1月20日,1年期LPR以及5年以上LPR已经分别跌至3.10%和3.60%。
  在存款端,为了缓解银行负债压力,2021年以来,存款利率也历经多轮调整,持续下行。2021年初,成都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275%,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4.5%。截至2025年2月12日,成都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70%,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20%。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2022之前,成都银行的净息差长期小于净利差。自2022年开始,净息差才超过了净利差。
  通常情况下,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集中在存贷款上,因此它们吸收的负债多为需支付利息的负债,而这些负债主要通过能够产生利息的资产(即生息资产)进行运用。由于这种运作方式,生息资产的总额往往超过付息负债,进而使得净利差普遍小于净息差。
  当银行过度开展不产生利息收入的投资业务时,其生息资产规模可能会小于其付息负债规模,导致它们的净利差反而大于净息差。
  此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即部分银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这意味着银行通过生息资产获得的利息收入甚至低于付息负债所产生的成本,这也会导致此类银行的净利差大于净息差。
  自2020年以来,成都银行的存贷款总增速一直在放缓,但是其贷款总额增速一直领先存款总额收入,存贷比一直在提高,这可能也是使其净息差反超净利差的原因。
  但是,自2023年始,成都银行的存贷比逐渐达到了82%左右的高位,这一数字在2020年还仅为64%左右。存贷比的提高虽然带了盈利能力的提升,但是也会导致成都银行的流动性紧张,应对突发资金需求能力变弱。
  转型迟缓,业务结构单一何解?
  成都银行是四川省目前最大的法人银行,但是也是一家标准的城商行,其资产与信贷业务绝大部分都落地在成都这一个城市。据2024年半年报,成都银行在成都市的营业收入占比高达83.64%,营业利润占比高达80.32%。除了成都市,成都银行的一小部分业务拓展至了四川省的其他城市以及西安市。
  但《财中社》发现,成都银行在成都市的营业收入占比在这几年其实在稳步降低。2021年,成都银行在成都市的营业收入占比和营业利润占比分别为87.51%、83.03%。
  从资产质量来看,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其在成都市发放的贷款的不良率为0.63%,也优于其他地区的0.75%。
  除了业务集中于成都市这一个城市之外,成都银行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对公业务占比极高。
  在存款端,截至2024年6月末,成都银行的公司存款合计4142.63亿元,占比49.36%;个人存款合计4076.31亿元,占比48.57%。
  在贷款端,截至2024年6月末,成都银行的对公贷款及垫款总额为5774.40亿元,占比达81.73%,而零售贷款及垫款总额为1274.01亿元,占比为18.27%。
  对公贷款相较于零售贷款存在一些明显的劣势。首先,对公贷款的利率普遍低于零售贷款;其次,对公贷款的不良率普遍较高,企业可能因为多种原因无法按时还款,同时,对公贷款的不良回收率也存在较大的波动。此外,对公贷款的核销难度也相对较大,由于企业贷款是有限责任,当企业破产或无法偿还贷款时,银行的债权可能无法得到全额清偿,相比之下,个人贷款是无限责任。
  近年来,银行的对公贷款收益率持续走低,许多银行都在逐步压缩对公贷款规模,尤其是高风险行业的贷款,尝试转型零售业务,成都银行也不例外,其2018年上市之后就喊出“精细化、数字化、大零售”转型的口号,然而时至今日进展依然缓慢。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银行占比不足两成的零售贷款业务中,个人购房贷款高达72.17%。如今存量房贷利率多次下调,成都银行的贷款收益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子公司筹建拖延五年之久
  在上市之后,成都银行踌躇满志,对未来发展做了很多规划,其中就包括两家子公司的设立。
  2019年1月,成都银行发布《关于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公告》,拟出资不超过10亿元全资发起设立成都银行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不过,截至目前,其理财子公司筹建工作仍未获得监管部门批准。
  这一等待的过程不可谓不漫长,以最新一家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北银理财为例。北银理财于2021年9月通过北京银行董事会会议表决。在2022年11月就已获得北京原银保监局批准。
  2020年7月15日,成都银行又公告称,拟出资发起设立控股子公司成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成银金租”),注册资本拟为不超过人民币20亿元,成都银行持股比例拟不低于65%。
  2021年1月28日,成都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就成立成银金租,与泸州老窖、成都交子金融控股集团进行了积极接洽,并已初步达成合作共识。而时至今日,成银金租的筹建工作再也没有了下文。
  本土争霸,成都银行能否卫冕?
  在曾长期缺乏省级法人城市商业银行的四川省,成都银行长期以来都是川内最大的法人城商行,在四川金融界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近年,其本土的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首先便是四川银行的诞生。2020年6月,攀枝花商业银行和凉山州商业银行宣布将通过新设合并方式共同组建四川银行,同年11月四川银行正式挂牌开业。四川银行的注册资本金为300亿元,位居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之首。
  同时,四川银行和成都银行的定位也存在高度重合。四川银行同样秉持着坚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
  四川银行自成立以来,业绩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35.1亿元显著增长至2023年的61.5亿元,实现了近乎翻倍的增长。同样地,净利润也展现出了优秀的增长速度。2021年,四川银行的净利润为6.2亿元,而2023年已经跃升至13亿元,实现了超过一倍的增长。
  虽然目前四川银行的业绩和成都银行还有存在着量级上的差距,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四川银行无疑具备成为成都银行强有力竞争对手的潜力。
  此外,成都银行在本地的竞争对手还有逐渐走出安邦保险破产阴影的成都农商行。
  2020年6月,成都农商行完成股权结构调整,回归国有。随着股权结构和领导层逐渐稳定,其竞争力也在逐渐恢复。截至2023年末,成都农商银行的总资产为8332.71亿元,已经达到了当时成都银行76%的水平;同时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也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如今,来分成都本土业务这块蛋糕的对手越来越多,成都银行想要巩固自身的领先地位,维持高速增长,急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文章来源:财中社)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成都银行的2024:高增长光环下的隐忧与区域金融突围战,北京银行最新消息,601169最新信息

sitemap.xml sitemap2.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