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珠江之畔,广州因商而兴、因工而盛。
诞生于1955年的钻石牌电风扇,已陪伴国民走过了70载春秋岁月。如今,人们印象中笨重的“大个头”、嗡嗡作响的铁网电扇,摇身变成了夏日里的挂脖风扇、地铁上的手持风扇、一进家门语音即可开机的智能落地扇……传统产业持续升级,制造业“新物种”层出不穷,“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动能竞相迸发。
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向新向上
勇往直前的是“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从双手敲出国内第一台电冰箱,到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架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上天”、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
机器人面世;从最早的柯拜船坞,到
广州港南沙港区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下多个“全国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30%……作为中国的制造业重镇,中国近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广州正瞄准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在更新迭代中推动产业体系全面优化升级,书写新的制造业传奇!
“老品牌焕新,不能‘倚老卖老’,要因势而变。钻石品牌三年前启动焕新计划,电风扇出货量从2022年的800万台升至2024年的1600万台,三年翻了一番。”在广东三角牌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符荣武看来,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的企业。哪里有人,哪里就有生意。市场上刚需始终存在,新的技术、新的消费场景不断涌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广州优势传统产业仍将大有可为。
近年来,钻石电风扇、三角电饭煲、万宝电冰箱、555电池等一大批广州国民老品牌,紧跟技术发展完成产品与产线升级,搭乘“国潮风”重塑品牌形象,拥抱渠道变化,打开线上赛道,走进年轻一代的视野,唤起“老粉丝”的“儿时记忆”。曾经载誉全球的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产业向新图强发展以质取胜
岁末年初,广州制造业多个“大项目”加速落地。
广汽集团发布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
机器人——GoMate,投资设立GH项目公司,与华为合作的首款智能新能源车正紧锣密鼓推进中;小鹏汇天的全球首个飞行汽车基地落地开发区;粤芯三期正式投产,预计新增月产能4万片晶圆;万力轮胎千万量级产能轮胎工厂落地柬埔寨……
项目布局背后,有大手笔投入带来的乘数效应。2024年,全市工业投资连续六年超千亿元,其中,工业投资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连续两年均实现10%以上的较快增长。
项目加速背后,始终不变的是坚守“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初心。“如果说‘敢闯’是广州的精气神,那么‘务实’就是广州的本色。”在
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看来,广州制造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自主研发体系、供应链管理、市场销售经验,为后续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秉承初心,广州科技创新的未来更加可期。
项目落地背后,坚定不移的是挺起产业“硬脊梁”的担当。广州囊括联合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行业,拥有6个产值超千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7个增加值超千亿的服务行业;工业经济总量、综合实力、质量效益等指标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如今,具有广州特色优势的“21+8”重点产业,正构筑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让“硬脊梁”真正挑大梁。
智能汽车体系助力
机器人发展
张爱民
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
人形
机器人是
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国内多个城市布局这一新赛道,包括广州。不一样之处在于,广州拥有完整的智能汽车研发、生产和供应链体系。其中,约有60%的零部件可以用在人形
机器人上。如此一来,通过大规模采购,能够在确保产品性能不变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成本。
去年底,广汽对外发布GoMate。该产品是广汽自主研发的人形
机器人,也是第三代的产品。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在产品首发之后,按照规划,要在今年实现关键零部件的批量生产。而到明年,要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
除了进入汽车生产厂,GoMate能够在许多场景下实现商业化运用,比如安防和物流。我认为,和市面上产品相比,GoMate不一样的地方有许多。之所以会有这些不一样,主要还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让用户来定义产品,这是该项目的一大特色。基于这一理念,GoMate行业首创可变轮足,采用刚柔并济的灵巧手,并加持AI应答模块。GoMate量产之后,可以做到更安全、更高效和更节能。
许多人会奇怪,广汽为什么会造人形
机器人?其实,你可以将它理解为人形的“自动驾驶汽车”。在GoMate上,可以看到自动驾驶标志性的核心零部件,包括但不限于激光雷达、摄像头、芯片。
未来社会,人类要持续提升工作效率、能力,要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要克服人力短缺的挑战,
机器人是绕不开的选择。
机器人能为人类生活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服务。
“敢闯”是岭南文化的核心,也是广州这座城市的气质。现在是二次创业再出发,需要在“敢闯”基础上,抢抓新的市场机遇。人形
机器人目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社会上对人形
机器人期望也很高。新技术加持,体系共享,再加上广汽所擅长的“品控”,广汽人形
机器人不是一场以科技创新为名的“豪赌”,更多是为解决行业痛点和用户需求的探索。
车企成熟的平台优势也有望加速智能
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化进程。车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自主研发体系、供应链管理以及市场销售经验,为智能
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平台优势能够加速智能
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广州低空经济创新活跃应用多元
贺天星亿航智能副总裁
广州是亿航智能低空飞行梦想的起源地,也是亿航智能创立成长的重要福地。过去的十年,我们在这里实现了众多“全球第一”,也见证了中国低空经济从萌芽到欣欣向荣的成长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中国无人机和新型民用航空器在世界领先的优势,从设计研发制造了全球首款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以及建设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无人驾驶航空器的指挥调度中心,到完成了全球首个载人 eVTOL航空器适航领域“三大通行证”的取得,再到完成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全球商业首飞演示,我们始终立足于广州,让这片创新的土壤孕育了亿航智能持续不断的颠覆式创新发展,也以此推动广州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杆。
过去的一年,在国家和省市政策的推动下,低空经济迎来火热且高速的发展,广州抢抓发展先机,积极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高地。作为在无人驾驶航空和低空经济领域深耕多年的广州本土科创企业,亿航智能在标准与认证、业绩与订单、运营点部署、产品生产以及在新一代技术产品研发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持续引领着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和低空经济行业的发展,也为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随着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和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2025年低空经济将继续迎来高速增长,场景应用的逐步扩大也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广州的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主体活跃、应用场景丰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广州低空经济整体规模达到1500亿元左右。可以预见,新的一年广州将会迎来低空经济更好的发展态势,率先在低空经济为典型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领域实现“新增长引擎”,抢占全国低空经济竞争发展的领先赛道。
亿航智能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安全第一、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广州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商业运营样板城市。我们期待与广州市各部门、各区以及合作伙伴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广州低空经济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制造业正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型
张振刚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
1980年,17岁的我考入华南理工大学,自此开始了在广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一晃眼,已是45个春秋。印象中,三角电饭煲、钻石电风扇、万宝电冰箱……陪伴了我整个青春岁月。那时,我骑自行车在广州的马路上,心中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广州是一座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城市,广州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从1998年开始,广州工业爬坡起步,代表一个城市工业制造综合能力的汽车产业通过合资的方式开始崛起,随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十多年来,我们团队指导过不少广州企业建立了企业研究院,建立了企业创新路线图,协助企业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也见证了一个个企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一批批产业由初级迈向高级。
在升级演化的过程中,广州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以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平台型企业带动行业转型升级;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形成了“苗圃—孵化—加速器—园区”的孵化育成机制,链主“大手拉小手”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
其间,“变”的是广州的产业结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创新持续迭代,不断优化升级,加快换挡变轨、重构发展优势,科技与产业融合聚变,特别是全国首创提出以“智改、数转、网联、绿提”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引领产业不断攀“高”向“新”逐“绿”;“不变”的是历久弥新的奋斗底色,开放创新的进取精神,“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担当。
如今,广州制造业正从依赖传统产业优势逐步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型;企业积极拥抱数智化浪潮,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跃升;通过数智赋能,广州制造业从单一生产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商业模式”三位一体的价值链高端延伸。
我认为,未来广州在工业领域“弯道超车”的关键,在于如何增强“三能”:强化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提高产业生态能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筑稳做强高质量发展根基底盘。在于广州要建设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增强“三地”:优质资源汇聚的高地,科技创新策源的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辐射的阵地。在于广州要增强“三力”:前瞻性抓科技创新增强发展能力,战略性抓产业创新增强发展潜力,系统性抓生态创新增强发展活力。通过“三能”“三地”“三力”建设,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