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用过信用卡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共开立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37亿张,环比下降1.51%。这是该指标连续第8个季度环比负增长。
当前,在用户端,信用卡持卡量减少;在银行端,信用卡APP下架、信用卡分中心被关停的现象愈发普遍。
信用卡行业专家葛亮指出,从行业发展来看,信用卡持卡量下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存量清理,监管要求清理不活跃客户,各家银行存量客户有所减少;二是获客难,随着90/0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年轻人信贷需求更注重信贷获得感、信贷便捷等,信用卡作为传统的消费产品已很难适应。
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如何破局?如何在消费金融领域中稳固其市场地位?
从高速扩张到主动收缩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信用卡发卡量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已经连续8个季度下降。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一方面过去发了太多的卡,部分银行或金融机构为追求短期利益滥发信用卡,导致市场上信用卡数量过多,一些用户持有多张信用卡但实际使用频率不高。随着监管要求银行对业务规范管理、清理睡眠卡等,持卡量有所减少。另一方面,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实体卡需求减少。”
从坏账情况来看,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飙升至1216.08亿元,环比大幅增长15.46%,这一逾期金额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2%。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指出,2022年之前,银行信用卡业务整体处于扩张周期,尤其是通过与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合作,不少中小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高增长过程中,部分银行为争抢用户,放松了准入标准,为行业调整埋下伏笔。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银行个贷业务不良率出现快速反弹,此前粗放式发展的信用卡业务成为重灾区。在此背景下,行业主动收缩扩张脚步,持续进行清虚,表现在数据层面,就是发卡量和信贷余额的持续萎缩。
2022年7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被业内称作“信用卡新规”,规定了长期睡眠卡的占比上限,超出后不得新增发卡。新规之下,银行主动清虚的动力大幅增强,客观上也带来了持卡量的下降。
面对市场和行业变化,银行也在调整信用卡业务战略,比如信用卡权益缩水、关停信用卡分中心等。
“经过多年大力经营,商业银行对潜在的信用卡客群开发较为充分,新增客户和既有客户新增卡均较难,整体市场相对饱和。同时,过去两年银行经营压力变大,在降本增效的导向下,信用卡的开卡礼和卡片权益均有所缩水,导致信用卡的吸引力下降。此外,替代品(特别是像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微信付这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众多,消费者更容易接触到,且这些产品往往具有开通关闭更方便、无年费、分期灵活且资费低等优势,从而抢夺了部分信用卡客群。”杭州度言软件有限公司市场运营总监陈壕告诉记者。
相比互联网金融产品,银行信用卡的获客和运营成本较高,这也对其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2024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显示,信用卡/类信用卡产品线上渠道获客成本为276元、线下渠道获客成本为240元。
陈壕分析称,一个信用卡分中心往往具备营销、信审风控、贷后管理、合规、法务、行政、人事等一整套团队,维持一个信用卡分中心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而其能带来的整体效益和边际效益却大幅下降,整体来看不划算。而依托属地分行和金融科技对客户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精细化运营管理,能提高运营效率、增加客户价值和降低运营成本,自然成为不少银行的选择。
交通银行(601328.SH)信用卡中心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行实施信用卡业务经营模式转型,逐步将信用卡中心分中心业务融入当地分行,充分发挥分行金融服务综合化经营优势,向当地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老牌军”如何应对? 作为消费金融的“老牌军”,信用卡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
葛亮指出,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信用卡业务经营模式更加线上化、数字化、高效化,尤其是大模型之类先进科技的应用,需要变革和提升更加高效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
从不同银行来看,
招商银行(600036.SH)信用卡相关负责人表示,信用卡行业正处于“大分化”的新周期里,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之间、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农商行之间,以及股份制银行之间都在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
受访人士建议,信用卡业务可以在客群经营、风控方面找到突破点。
前述受访
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相关人士指出,信用卡行业已进入存量经营时代,银行在新户获取方面,更加关注优质获客。
“信用卡的经营客群较互联网平台经营的客群更加优质,未来专注于优质客群的获客、经营仍将是银行零售业务的主要抓手。”葛亮指出。
王蓬博还补充道,在一些大额消费、境外消费或需要分期付款的场景中,信用卡仍然具有优势。而且信用卡通常与各大商户合作,提供丰富的优惠活动,如折扣、返现、积分兑换等。
在风控管理方面,前述
招商银行信用卡相关负责人指出:“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以及宏观经济的波动,导致部分客户的收入稳定性与偿债意愿也出现波动。反映到信用卡业务上,就呈现出基于协商还款的投诉量攀升、高位承压的现象。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在充分理解债务问题是经济波动带来的正常现象的基础上,推动政府监管部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构建一种现代性的协商方案,而非简单粗暴地强调欠债还钱。”
中国银联旗下银联数据发布《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2024》则显示,在已持有信用卡的客群中,人均持卡数量为1.9张,人均期望持卡量为2.3张,实际持卡量还未达到期望持卡量,信用卡业务整体还存在增量空间。具体到客群层面看,新生代年轻白领、高净值用户期望持卡量在3张以上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客群,均超过了40%。从不同客群人均持卡量和期望持卡量来看,高净值用户人均持卡量及期望持卡量双高。
面对市场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银行亟须重新定义信用卡业务,并调整战略。
薛洪言指出,信用卡兼具支付和信贷功能,能够打通用户的资产和负债,可以无缝嵌入第三方场景,是很多银行进行用户综合经营的重要平台。比如一些银行持续发力信用卡业务,将信用卡视作高黏性的零售客户入口和管理平台,以此为支点撬动全行零售产品交叉销售,实现对用户资产负债的高度绑定,打造差异化服务体验。基于上述特征,尽管近年来信用卡业务发展放缓,部分银行被动降低了资源投入规模,但在战略层面,商业银行从未降低对信用卡业务的重视程度。展望未来,银行需要转变信用卡运营思路,实现信用卡业务的再定位。
对此,葛亮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发挥母行的网点优势,加快信用卡业务从经营单元到管理单元的转型,深研优质客户金融需求,精耕细作;二是拥抱大模型之类前沿科技应用,强化信用卡业务提质增效;三是开放心态,精细化客群分层,与外部互联网平台共同经营,实现业务双赢。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