遄飞入画图,蘸墨写天书。
有些艺术,如同陈年的佳酿,越陈越香;有些技艺,仿佛古老的传说,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龙游皮纸,轻盈而柔韧,承载的留白与诗意,一笔一划如同历史的烙印,记录岁月的痕迹。这里,每一张纸都不仅仅是书写的载体,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是岁月的讲述者。
投入700万建造一座博物馆 走进浙江龙游辰港宣纸的厂房,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手工造纸的黄金时代。
这里,是万爱珠的世界。年逾古稀的万爱珠,一直住在工厂里。每天,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她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晚上,当夜幕降临,她才在工厂的宿舍中安然入睡。她的生活,与这片土地,与造纸这门古老的技艺,紧紧相连。
工厂里年龄最大的陈志求,今年71岁,1985年进入工厂跟着万爱珠,已经将近四十年,最小的洪彩凤,也已经44岁,跟着万爱珠的女儿徐晓静学习制作皮纸,如今已是县级非遗传承人。
他们的双手,在传承一种叫龙游皮纸的制作技艺。在龙游,皮纸不仅是一张纸,它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种生活,万爱珠,正是这项国家级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
每一张皮纸都承载着历史,每一幅作品都讲述着故事。
在工厂的博物馆里,博物馆没有太多复杂的陈设,其中摆满了各色名人的书画,启功、沙孟海、陆俨少等书画名家的作品也在这里,用的都是龙游皮纸,价值几何自不必说。
“当初父亲母亲为了龙游皮纸的销量,上门拜访书画名家,免费给他们提供,他们就会将书画作品作为回礼”。
“但你别看这只是一张普通的皮纸,背后的门道可多了。”徐晓静告诉潮新闻记者。
龙游皮纸的制作过程,是一段漫长而精细的旅程。从选料、制作配方到皮纸捞制、炸纸、检纸,三十多道工序。
从选料开始,需要精选本地特有的山桠皮、雁皮等原料,根据传统配方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调配出适合制作皮纸的浆料,接着是捞纸,工人要在水槽中用竹排搅动、提起,形成纸的初步形态,再将捞制好的纸张平铺,经过特殊处理,增强纸张的韧性,最后对成品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每一张皮纸都达到“薄如光,韧如丝”的标准。
几年前,万爱珠投入700万元,建立了龙游皮纸非遗展示馆,“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到皮纸的魅力,这座博物馆,也是父亲的意愿,这一张纸,也是爸妈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邮储银行金融助力皮纸技艺传承 如今,徐晓静接了母亲的班,外表时尚、内心传统,是潮新闻记者对她的印象。
从选料到制作,从捞纸到检纸,每一道工序,她都亲力亲为,力求完美。她相信,只有手工制作,才能保留皮纸最原始的质感与韵味。
“你们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感觉自己也能做?”徐晓静说,“单凭力气,便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而精准的眼力,更是这行当的必备。”在水槽边专注工作的师傅们,他们每个人几十年如一日,“这些工序,非老师傅不能驾驭,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与岁月的沉淀。”
徐晓静不仅继承了母亲的技艺,还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她研发的沙宝纸、玲珑纸、国色宣等新产品,为龙游皮纸增添了新的艺术魅力。像国色宣,名为“国色”,每一张都独一无二,细细看去,面上泛着淡淡的蓝色和粉色花纹,还可以根据顾客需求定制颜色。
2016年,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厂区新建的双重压力,辰港宣纸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就在这时,
邮储银行龙游县支行伸出了援手,将金融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推出“金融+非遗”服务模式,八年来,
邮储银行的贷款支持从最初的几百万元增长到了1700万元,为辰港宣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后盾。与此同时,为了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注入新动能,
邮储银行拓展出“企业+农户”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通过该企业向其上游的龙游辰港山桠皮专业合作社等农户提供信用村、信用户准入服务,并累计发放贷款796万元。
在徐晓静的心中,龙游皮纸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自信的体现。对她来说,只要有人愿意学习和传承这门技艺,她就会毫无保留地传授。
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这门技艺的守护者,每个人都是这门文化的传播者。
在这里,每一张纸都有生命,每一幅作品都有灵魂。
而这一切,都源于这片土地,源于这些可敬和可爱的人们。
(文章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