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海防务: 积极谋求产业升级 构建“深蓝”智造新范式,中海油服最新消息,601808最新信息

《 中海油服 601808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天海防务: 积极谋求产业升级 构建“深蓝”智造新范式
2025-02-07 06:58:00



  “国际船舶市场是典型的周期性市场,而船舶与海洋工程业务为天海防务的核心业务之一,未来相关业务发展水平及盈利能力仍受制于国内外船舶市场周期性影响。”近日,天海防务总经理占金锋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为了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战略部署层面,公司一方面通过扩展船海工程业务品类增加订单,另一方面积极谋求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持续提升管理能力。同时,通过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应对国际市场周期性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作为国内首家船舶综合科技类上市公司,身处行业周期浪潮中的天海防务,深知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如何与周期共舞、如何提升经营稳定性、如何进一步增加核心竞争力等诸多实际问题,已成为天海防务在经历起伏后始终在思考的治企命题。
  起伏中找准发展方向
  当前,天海防务所处的船舶行业处于行业周期中的上升周期,公司在手订单持续增长,建造的批量船订单也有所增加。
  这直接反映在天海防务的业绩中。1月26日,天海防务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净利润1.15亿元至1.72亿元,同比增长13.22%至69.34%;预计扣非后净利润1.06亿元至1.58亿元,同比增长12.25%至67.32%。
  天海防务表示,2024年,公司受益于全球新造船市场持续向好,手持订单总量再创新高。在此基础上,2024年,公司手持订单结构也不断改善,系列船订单占比不断提升,加之公司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提升了生产效率,进而推动经营业绩同比增长。
  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公司业绩表现也有所回暖。但在占金锋看来,只有在行业上行期保持谨慎,并结合公司经营实际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为下行期的种种经营不确定提供应对方案。
  居安思危意识的深刻渗透与天海防务过往的发展经历不无关系。
  公开资料显示,天海防务前身是上海佳豪船舶设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船舶设计与监理业务。2009年上市后,为了快速实现规模提升,公司陆续并购多个资产项目。
  然而,由于彼时天海防务在很多领域并不熟悉,大量的并购为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一些隐患。2018年,公司遭遇流动性危机,后于2020年引入厦门隆海作为重整投资人,并于同年底完成重整事项。
  总结过去的失败经验,占金锋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深刻反思:一是企业在加速扩张期间,如果不具备跨领域、跨专业的能力,并购大概率会对企业造成反噬;二是从行业角度而言,行业并购不能逆势而为只能顺势而为;三是凡是有可能会让企业陷入流动性危机的经营操作都需要警惕再警惕。
  基于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重整后的天海防务对过去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定位,在明确核心竞争优势后,确立了“以船舶设计与工程为核心,以新能源和智能化为方向”的战略发展思路。这一清晰的战略规划为公司后续涅槃重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经历2018年的流动性危机后,天海防务正在逐步摆脱阴影,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重整之后‘战略恢复期’的一年,公司在2021年融资授信还未完全恢复,经营开展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响。”占金锋回忆道,“我们当时第一个拓展的银行是大连银行,后续也获得厦门国际银行的融资授信,授信能力的恢复为此后得到客户认可提供了极大助力,同时也有利于开拓市场。”
  自2021年以来,天海防务紧盯年度目标,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内部资源整合,加强风险防控。在不懈努力之下,公司经营稳中有升,融资授信逐步恢复,团队建设能力也得到增强。
  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复合增长率为90.27%,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借研发创新提升竞争力
  公开资料显示,天海防务是行业内独具特色的集船舶设计与建造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特种船艇及防务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供应商、新能源综合服务运营商,现有主营业务涉及船海工程、防务装备、新能源三大业务领域。
  从经营角度而言,船海工程业务为天海防务主营业务中占比最大的业务板块,该业务的订单情况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据介绍,2024年上半年,天海防务船海工程业务增长势头良好。其中,船海工程业务板块主营收入来源于海洋施工平台、大型起重船、打桩船、灵便型散货船等项目的设计及建造订单,该业务结构有助于公司打造主产品线,巩固特定船型优势地位。
  “近年来,我们在市场上的拿单能力有目共睹,一是得益于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二是对于整个项目从实施组织到管理交付的效率非常高,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占金锋向记者透露,2024年,公司手持订单金额突破16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目前天海防务子公司大津重工以及泰州生产基地的产能已完全利用,通州湾生产基地具备部分加工配套、海工平台的合拢及下水能力。目前船期排布较为饱满,大津重工船期排布到2027年。”据占金锋介绍,为了保障船舶安全交付,天海防务正积极布局产能,并协同公司旗下大津重工、大津泰州及相关造船基地,加强生产管控,确保生产平稳有序。
  但即便如此,天海防务依旧时刻保持危机感。
  “过往经历让我们时刻牢记公司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公司能够可持续发展,创新研发至关重要。”占金锋表示,业内对于这一轮行业景气度的持续时间存在不同看法,尽管公司订单结构整体风险较低,但如果产品优势不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去保持,未来抵抗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可以说,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已融入天海防务经营管理的日常。
  “在船海工程业务方面,相较大型央国企,我们重点发展的方向在中小型多用途、灵便型散货船和海工船这几类产品。”谈及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和策略,占金锋告诉记者,一方面,运输船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着重在细分领域赛道,例如多用途船、灵便型散货船、4万吨小型散货船等船型,保持一定的设计和建造优势;另一方面,继续保持海工船舶的设计和建造优势,持续研发新的产品。
  此外,记者在与占金锋的交流中了解到,防务装备板块是天海防务今年重点发力的方向。
  事实上,早在2002年,天海防务便参与过相关科研任务。2016年,公司收购金海运,实现防务装备业务快速突破;2018年起,天海防务及大津重工逐步建立起防务装备业务结构体系。
  作为天海防务防务装备业务运营的主体,金海运在2024年上半年被列入泰州市创新积分头部企业。据介绍,金海运参与的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示范项目《面向恶劣海况的高机动无人自主智能搜救平台研发及产业化》、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项目《空投应急救援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装备研制》已完成项目验收。
  “在防务装备业务层面,公司将紧跟国家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打造公司特种船艇、水域应急救援装备和水下通信及安防系统等产品,特别是重点加大对智能无人船艇、自主航行系统等重点无人智能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占金锋说。
  把握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机遇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天海防务的布局朝着低碳化和智能化这两大趋势扎实迈进。
  据介绍,天海防务在低碳船舶和智能船舶的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力量,具体取得的成果包括成功开发设计了全球首艘双燃料港作拖轮和亚洲首型液化天然气(LNG)单一燃料港作拖轮。在智能化方面,公司研发设计的300箱智能集装箱船“智飞”号标志着我国智能航行研发与应用已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不仅如此,天海防务LNG动力船舶的技术成果曾应用到中海油服海上油田守护船的新船型研发,帮助中海油服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采用清洁能源的平台供应守护船船队。
  值得一提的是,天海防务还为国家新一代海上科考船,例如“嘉庚”号、“中山大学”号这种新一代的高技术含量的科考船提供了工程监理服务。
  纵观近年来天海防务的发展轨迹,一艘艘由其参与设计建造的“绿色巨轮”,正成为航运业低碳转型的鲜活注脚。
  “‘双碳’时代下,企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天海防务将大力培养专业人才走创新发展道路,坚持‘设计指导生产、服务创造价值、创新提升品质、绿色改变未来’的理念,为国家‘双碳’目标战略助力。”占金锋表示。
  近年来,伴随着海上风电建设的热潮,天海防务在自升式平台方面形成的技术积累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场景。
  2024年8月,天海防务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佳豪设计完成1800吨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港航平5”。同时,该平台由大津重工完成建造,主要用于海上风电安装,具备风机运输、储存、安装一体化作业能力。
  “该平台是国内首艘搭载智能船舶系统的风电安装平台,可实现对船舶的全面监控与智能化管理,风机安装效率较上一代平台提升约20%。”占金锋告诉记者,产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搭载的风光互补绿能系统,可为平台提供充足的生活用电。
  从重整重生到订单饱满,从传统船舶设计到低碳化、智能化创新,在这片涌动着变革浪潮的“深蓝”海域,天海防务正以技术革新为锚,借“智”提效、向“绿”而行,在船舶工业的变局中勾勒出独特的转型路径。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天海防务: 积极谋求产业升级 构建“深蓝”智造新范式,中海油服最新消息,601808最新信息

sitemap.xml sitemap2.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