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罕见强赎转股 为什么是它,成都银行最新消息,601838最新信息

《 成都银行 601838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上市银行罕见强赎转股 为什么是它
2025-02-10 17:51:00




  银行可转债的“转股难”僵局,让众多银行在资本补充之路上步履维艰,然而,有一家银行却实现了破局。不久前,成都银行成银转债提前三年完成摘牌,转股率高达99.94%,成为中西部首家通过可转债强赎补充资本的银行。这一突破夯实了成都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也在资本市场引发强烈关注。那么,为何是成都银行成功突围?“补血”之后,又会对业务带来哪些助益?

  罕见强赎
  在银行可转债领域,多数转债深陷“转股难”泥沼,近日,成银转债正式摘牌,成为少数成功“功成身退”的银行转债。时间回溯到2022年4月6日,彼时,成都银行发行的80亿元可转债于上交所挂牌交易,命名为成银转债。该转债设定了有条件赎回条款:一旦成都银行股票在连续30个交易日里,至少有15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不低于当期转股价格的130%(含130%),赎回机制便会启动。
  成银转债的转股期长达六年,初始转股价为14.53元/股,随后经多次调整后,最终定格在12.23元/股。2024年11月7日—12月17日成都银行股票连续29个交易日内有15个交易日收盘价格不低于成银转债当期转股价格12.23元/股的130%(含130%),已满足成银转债的赎回条件。
  根据成都银行披露的信息,截至2025年2月5日(赎回登记日),共有79.95亿元成银转债成功转换为成都银行股份,转股率高达99.94%。此次转股累计产生了6.26亿股新股,占成银转债转股前成都银行已发行股份总额的17.34%。而剩余未转股的成银转债余额仅为约491万元,在发行总额中所占比例为0.06%。成都银行此次赎回兑付金额为494.1万元(含当期利息)。成都银行表示,本次成银转债提前赎回完成后,公司总股本增加至423843.5356万股,短期内对公司每股收益有所摊薄,但从长期看,增强了公司的资本实力,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
  “我行之前发行了80亿元可转债,转股规模超79亿元。”另据成都银行董事会办公室相关人士介绍,“股价表现好,达到发行价的30%以上才能触发强赎条件。可转债从债券转成股票之后,相当于补充了我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我行也是中西部首家实现可转债强赎补充资本的银行。”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成都银行的可转债成功转股,不仅充实了该行的资本金,为其扩大资产规模、增加营业收入以及提升利润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增强了风险防范能力,确保符合监管的各项指标要求,这将有助于成都银行在未来实现更加稳健的发展。
  上市银行的转债难题
  回顾近几年银行转债的退出历程,“转股难”成为棘手难题,受银行股长期低迷的影响,众多上市银行只能选择到期兑付转债,成功实现强赎退出的转债屈指可数,2024年以来,仅有苏行转债、成银转债触发了强赎条件。
  不久前,苏州银行发布了《关于“苏行转债”赎回实施的第七次提示性公告》,自2024年12月12日至2025年1月21日,苏州银行股票价格已有15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不低于苏行转债当期转股价格6.19元/股的130%(含130%,即8.05元/股),根据相关约定,已触发苏行转债的有条件赎回条款。根据安排,截至2025年3月6日收市后仍未转股的苏行转债将被强制赎回。本次赎回完成后,苏行转债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摘牌。
  银行可转债的期限通常为六年,根据监管规定,银行可转债发行结束之日起6个月后,投资人可选择将其转换为普通股,剔除已实现退出的可转债,目前还有12只银行可转债正在挂牌交易。从各大银行公布的可转债数据中,能更清晰地看到转股情况的差异。中信转债转股相对较高,截至2024年末,尚未转股的中信转债金额为70.3402亿元,占中信转债发行总量的比例为17.585050%;南银转债尚未转股的金额占南银转债发行总量的比例为52.6820%。
  从其他可转债的表现来看,齐鲁转债转为齐鲁银行A股普通股股票累计转股股数占齐鲁转债转股前该行已发行A股普通股股份总额的5.5484%;杭银转债累计转股数占比则为2.0076%;而兴业转债、浦发转债、上银转债、重银转债、紫银转债、常银转债、青农转债7只可转债的转股情况较为冷清,转股率均不足0.01%。
  过往能触发强赎实现可转债退市的银行也并不多,2015年牛市期间,市场整体行情火爆,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正股股价持续上涨,使得可转债达到强赎条件,大量投资者将可转债转股,实现可转债退市。常熟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也因2019年股市的一波强势行情,陆续触发可转债强赎。2023年,苏银转债通过强赎成功实现了债转股。
  而大多数银行可转债累计转股占发债总量的比例并不高,对此,有银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可转债转股率与投资者构成、股价表现等因素相关,转股率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转股收益前景预期偏低。此外,与发行时间也有一定关系,不同发行时间二级市场、正股股价表现都会有差异。
  2024年,A股银行板块成为大赢家,全年股价增长超40%,中信银行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股价上行,收盘价与转债转股价缩小了空间,也有银行股价表现超过转股价,提升了投资者转股比例。
  那么,股价攀升能否扭转银行转债难现状?在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看来,尽管2024年银行股股价攀升带来了积极影响,但当前多数银行转债的转股比例仍然较低。银行转债转股情况还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一方面,银行股股价的后续走势存在不确定性,若无法持续保持高位或出现下跌,转股动力可能再次减弱;另一方面,市场整体环境的变化、投资者对银行未来发展的预期等,也会影响投资者的转股决策。
  在支持实体经济、加大信贷投放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除了可转债之外,近年来银行通过其他途径实现资本补充的节奏也明显加快。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内,各商业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1.79万亿元,规模同比增长近四成,其中,国有大行和股份行是发行的主力军,占比超80%。2024年,国内首单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债券发行落地,随着达标进程推进和资本市场加速建设,后续TLAC非资本债券也有望成为银行补充资本较为主流的方式之一。
  为什么是成都银行
  可转债强赎落地,也引发市场对成都银行的关注。在众多银行中,为何偏偏是它?这背后有着地域、业绩支撑、股价表现等多方面深层次原因。
  2018年1月31日,成都银行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四川省首家上市银行、全国第8家A股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彼时成都银行规模尚小,营收不足百亿,归母净利润不到40亿元,资产规模也在5000亿元以下。
  但此后,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策利好的东风,成都银行开启高速发展征程。短短几年间,总资产、存款、贷款等主要经营指标全部实现翻番。直至2023年6月末,成都银行以10282.51亿元的资产规模成功跻身全国“万亿级”城商行行列。2018—2023年,成都银行的营业收入也从115.9亿元提升至217.02亿元;归母净利润从46.49亿元增长到116.71亿元。
  可以看出,在登陆资本市场后的几年中,成都银行实现了从数百亿到数千亿,再到突破万亿规模的快速增长,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高速的业务增长与规模扩张,使得市场对成都银行未来发展预期向好,反映在股价上,也为可转债强赎创造了基础条件。2024年,在银行板块表现强劲的背景下,成都银行股价全年涨幅超60%,使得该行股票价格在一段时间内连续高于成银转债转股价的130%,触发了强赎条款。
  同时,成都银行在分红上也颇为“大方”,2021—2023年,每股分红金额分别是0.63元、0.77元和0.9元,且是继招商银行后,第二家将“每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30%”写入公司章程的A股上市银行。高分红在二级市场上对股价形成支撑,也促使可转债投资者更愿意转股。
  王红英认为,随着规模达到万亿级别,成都银行的业绩增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宏观经济环境、息差收窄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成都银行需要在管理上作出相应调整。如果没有此次可转债的成功转股来增强资本金,该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从而在业务扩展和市场竞争中遭遇更多挑战。
  数据显示,在总资产快速扩张的情况下,成都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亦是迫在眉睫。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成都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以及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4%、9.11%以及13.4%,在A股上市银行中排名位于尾部。
  “补血”之后
  实现资本“补血”,对成都银行而言是一场及时雨。
  业绩表现来看,在2024年,成都银行此前的高增长态势开始出现变化。2024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速一路下滑,由6.27%降至4.28%,进而再降至3.23%。在归母净利润方面,2024年一季度和上半年,虽仍维持双位数增长,但增速逐期放缓,分别为12.83%、10.6%。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该行实现归母净利润90.3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82亿元,增幅达10.81%,有所回暖。
  在过往的发展中,成都银行凭借“对公业务”这一标签出圈。根据Wind数据测算,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成都银行企业贷款及垫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超80%;对比2018年与2024年上半年末的财报数据也可以发现,该行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投向最为突出,占比从18.44%跃升至44.51%,成为推动成都银行信贷扩张的核心动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批发和零售业”,2018年贷款投向占比为3.78%,到2024年上半年末占比仅为7.79%,相较2023年末的8.53%反而出现下滑,在信贷扩张中的作用也相对较弱。然而,过度依赖对公业务,虽带来规模的快速扩张,却也容易导致业务结构单一,对资本充足情况造成消耗。
  “成都银行可利用资本补充的契机,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王剑辉建议,成都银行应加大对消费贷、个人经营贷等零售业务的投入,丰富零售产品体系,提高零售业务在贷款中的占比。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如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污染治理等领域。探索发行绿色债券、开展碳金融业务等,拓宽绿色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除了传统的信贷业务外,成都银行还积极强化中间业务收入,”王红英认为,同时,需要在数字科技创新、绿色信贷、科技行业贷款及新零售等方面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通过全面提升综合金融业务能力,尤其是在新兴行业和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成都银行有望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对于资本补充之后的业务发展规划,成都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夯实成都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为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供充足准备。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上市银行罕见强赎转股 为什么是它,成都银行最新消息,601838最新信息

sitemap.xml sitemap2.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