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里,一台台设备正将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点碳成金”。
近日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安徽普碳”)年产30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投产,这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基多元醇装置,也是国内首套二氧化碳基新材料连续化生产装置。
近年来,安徽省将新材料产业纳入皖北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为淮南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淮南,正全力推动煤电产业向低碳化、高端化升级,以绿色转型重塑发展格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庞广廉在同日举办的2025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大会上也表示,淮南在原有传统能源产业模式上走出一条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
“我身后这条二氧化碳基多元醇生产线每年可消纳18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200万棵树的减碳效果。这不仅是一份技术答卷,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承诺。”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毛红兵在投产仪式中表示。
安徽普碳年产30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是该产品及工艺首套万吨级工业化应用生产工艺装置,总投资约20亿元。其一期工程占地150亩,建设年产5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生产装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基多元醇装置。该项目也入选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
安徽普碳新材料公司攻克二氧化碳捕集、转化与高值利用技术难关,成功将工业废气转化为高性能新材料,既为传统产业“减负”,又为新兴产业“赋能”,生动诠释了“点碳成金、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理念。
淮南作为能源城市,煤电化产业链完整度较高,每年产生2800万吨二氧化碳、1600万吨煤矸石和600万吨粉煤灰,拥有发展碳新材料的先天优势。近年来,淮南深入贯彻落实“双碳”目标,坚持逐“绿”前行、向“新”而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抓科技赋能,推进技术产业化;抓绿电赋能,推进产业绿色化;抓政策赋能,推进产业生态化。
工厂和园区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拥有上游原料收储、中游基础化工、下游精深加工的完整全产业链体系。淮南市近年来全力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把产业培育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基础化工强链、精深化工延链、化工新材料补链,实现煤化工技术低碳、高效、多元化发展,着力培养壮大新质生产力。
安徽普碳以中安联合公司为龙头,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固碳等多种手段,通过产业绿色转型、设施集聚共享、资源循环利用,将该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变废为宝,基本实现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形成产业良性闭环。公司利用煤化工和固碳两个产业在同一园区的优势,打造了“中安联合二氧化碳废气(碳排放)—淮南金宏碳捕集综合利用项目(碳捕集)—普碳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碳利用)—赛纬锂电池电解液项目(碳产业链延伸)”的循环低碳经济产业链、全
新产业业态,为淮南的化工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除此之外,作为打通零碳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此项目将联合园区内多家企业共同打造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示范基地,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捕集、利用、储存的全产业链整合,助力淮南零碳产业园的新突破。”毛红兵表示,随着化工新材料政策审批不断优化、行业准则不断完善,普力材料在政策东风的加持下,定会不断丰富产业全新业态,技术赋能“双碳”。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