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界面新闻记者 | 田鹤琪
近期,壳牌、福斯、埃克森美孚等多家国际润滑油企业发布的涨价函,在业内流传。
一则落款为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的《关于润滑油产品价格调整的沟通函》显示,由于部分壳牌润滑油产品和基础油、添加剂等原材料从美国进口,相关产品的成本将受此次关税变动的影响。在慎重考量及评估后,公司不得不调整相关产品的价格。落款时间为4月8日。
另一则落款为bp旗下润滑油品牌嘉实多(上海)管理有限公司的《关于:近期关税政策变化影响的沟通函》显示,关税政策的变动可能导致润滑油产品及原材料的成本产生显著变化。公司正依据当下局势,积极应对并评估此次变化带来的影响,力求降低不利影响。
在一封业内流传的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发给客户的邮件截图中,该公司也表示,《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的公告》于2025年4月10日生效,其正努力应对进口成本上涨带来的挑战,如因此而带来价格调整,将另行通知。
界面新闻就涨价事宜联系上述公司,壳牌润滑油公众咨询、嘉实多车用润滑油、埃克森美孚客服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均表示,尚未收到相关通知。界面新闻多次致电上述壳牌涨价函中的联系方式,但均未接通。
4月16日,北京一家壳牌润滑油经销商对界面新闻表示,公司暂未收到上述壳牌发布的涨价函,但有收到相关涨价通知。“通知提到是可能会有变动,是个别产品(涨),但具体什么产品现在未知。”
另有多家国外润滑油代理商对界面新闻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内部产品库存相对充足,他们仍在按原价销售。
卓创资讯分析师孙伟晶对界面新闻称,以2024年为例,国内润滑油产品体量占比前五名,分别是
中国石化旗下长城润滑油、
中国石油旗下昆仑润滑油、壳牌、埃克森美孚、嘉实多。其中,外资占比约19%;“三桶油”旗下品牌合计占比约37%。
孙伟晶同时指出,若从整体市场地位以及销售额综合评估,外资企业在国内润滑油市场依旧占据龙头位置。
润滑油市场范围广泛,涵盖多个不同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车用润滑油、工业润滑油、工艺用润滑油、船舶、航空航天、军工制造、轨道交通、精密设备等。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工业用润滑油占比约四成,车用油占比近六成。
上述国际润滑油巨头均提及,价格调整主要受关税政策的变动,润滑油产品及原材料的成本可能会产生变化。
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所谓“对等关税”。作为反制措施,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自2025年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不同润滑油的配方存在一定差异。润滑油成分中,添加剂占比一般约为1%-10%,其余90%-99%为各类不同基础油。”孙伟晶对界面新闻表示。因此,润滑油生产成本的大头是基础油。
据海关数据显示,2019-2024年,中国自美国进口基础油的占比约0.02%-0.24%,占比极低。其中,中国进口的基础油主要集中在高端产品。
卓创资讯指出,美国是全球III类、IV类基础油这两种高端润滑油核心原料的重要出口国,其主要出口企业包括雪佛龙、埃克森美孚等国际石化巨头。
此次关税政策的实施,主要影响的是高端基础油供应。 关税政策将推高III类、IV类基础油的进口成本,带来进口替代压力。在这一背景下,国内炼厂如中石化、中海油等可能会加速III类基础油产能扩张的步伐,以期通过本土化生产减少对外依赖。
但短期内,高端基础油的技术壁垒和工艺水平的差距难以跨越,这可能导致高端基础油市场供应偏紧。
进口多元化,将成为企业应对关税政策的重要策略。韩国的SK、S-Oil、新加坡的埃克森美孚以及中东的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等,将逐步成为新的进口来源。
但这些替代进口源的物流成本增加,也可能导致高端基础油的整体采购成本上升。这种成本转嫁效应最终可能会反映在润滑油产品的价格体系中,给下游市场带来新的挑战。
相比高端基础油市场而言,中低端基础油市场保持稳定。 从产品结构来看,国产II类及以下基础油的自给率较高,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相对平稳,进口补充资源主要来自于韩国如SK、S-Oil等公司,及中国台湾等邻近市场。因此,此次关税调整对低端润滑油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II类及以下基础油的市场较为稳定,但高端产品的进口替代压力和供应链调整需求,可能通过市场机制传导至中低端产品市场。“这需要相关企业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对整个市场生态的潜在影响。”
卓创资讯指出。
在添加剂方面,孙伟晶指出,中国是全球主要润滑油添加剂消费大区,高端润滑油添加剂主要依赖进口,对美加征125%关税将直接冲击添加剂的供应链,引发了行业连锁反应。
实际上,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润滑油添加剂已加征5%-10%关税。
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2024年,中国自美国进口润滑油添加剂占比在20.69%-35.79%。
“国内润滑油添加剂对外依存度偏高。自美国进口的润滑油添加剂一直以来稳居进口品牌的首位,市场占有量较高。”孙伟晶表示,例如,美国四大润滑油添加剂企业路博润、雪佛龙、雅富顿、润英联、科聚亚等,占据全球市场的80%。
孙伟晶指出,高度依赖进口的美国品牌制造商,将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其原材料添加剂产品价格综合测算可能上调20%-30%。
“这种成本转嫁效应将推动润滑油厂商提高终端产品价格,预计车用机油等产品的零售价格涨幅或超过15%,这将削弱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他说。
他同时表示,对于外资品牌在中国设立的添加剂工厂而言,成本影响可忽略,但核心原料如磺酸盐若依赖进口,仍将面临压力,整体生产成本依然面临上涨局面。
相比于此前,国内润滑油销售市场格局已发生较大变化,统一、中石化长城、中石油昆仑等国产润滑油的市场占比逐步提高。
“近年看,国内品牌的销量相对更好。”海南一家润滑油代理公司的工作人员王先生对界面新闻表示,“壳牌等进口品牌价格较贵,同样的产品,一桶可能比国内品牌贵两三百元。” 不过,他也补充称,有些对润滑油要求高的工厂设备,还是会指定使用进口品牌。
今年年初,壳牌润滑油价格曾一度下跌。“就拿18升一桶的壳牌油来说,今年春节后这一批,相比去年大概便宜了8元。”王先生称。
王先生表示,此次涨价对其公司暂未产生影响,公司的库存量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近期还未进货,尚不清楚具体涨价幅度。他同时提到,近期销量较好,公司库存所剩不多,可能月底或下个月初会进货。
“关税战的情况不确定,厂家可能会先稳定市场。”王先生表示。据他介绍,不同品牌的进货周期有所差异,像工程机械用的壳牌润滑油,进货周期大概2个月,而其他品牌有的几乎每个月都需进货。
在唐山、秦皇岛等地代理销售嘉实多润滑油的薛先生也告诉界面新闻,并未收到涨价通知的邮件,买卖交易还是正常进行,价格和订单都没受到影响,“该怎么卖还是怎么卖”。
他表示,其目前的库存大概能维持销售65天。据他了解,有的经销商库存可能只有30天,有的能达到90天,甚至180天。
孙伟晶和赵静认为,此次关税政策的调整,
也是国内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技术实力的重要契机。 孙伟晶建议,对于依赖美国进口添加剂的企业,应采取多元化供应链策略,优先考虑在全球主要市场如国内设有生产基地的外资品牌,以降低供应链风险和成本波动的影响。
“在关税壁垒和国际贸易摩擦的持续影响下,国产添加剂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孙伟晶认为,国内厂商应着重提升低硫、生物基等高端添加剂产品的研发能力,通过产品差异化策略突破现有市场瓶颈,逐步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
他同时也表示,在成本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行业集中度或进一步提升,具有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
瑞丰新材等将通过其核心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扩大市场份额。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