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周报(第173期)丨证监会:稳妥有序推进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2024年绿债存量规模超2万亿元,建设银行最新消息,601939最新信息

《 建设银行 601939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绿色金融周报(第173期)丨证监会:稳妥有序推进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2024年绿债存量规模超2万亿元
2025-02-11 09:53: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实习生刘曦柯广州报道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资讯和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绿色金融周报从宏观视角和机构绿色金融实践等角度,关注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追踪绿色金融市场的最新趋势,为绿色金融相关参与方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一、重点关注
  1、证监会:稳妥有序推进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
  2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在绿色金融方面,《意见》提出完善资本市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持续优化绿色债券标准,统一募集资金用途、信息披露和监管要求,研究完善评估认证标准。鼓励评级机构将环境信息指标纳入债券发行评级方法。落实交易所可持续信息披露规则,持续强化上市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的信息披露要求。研究制定绿色股票标准,统一业务规则。推动完善绿色金融统计体系。
  此外,《意见》还提出丰富资本市场绿色金融产品。稳妥有序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研发更多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绿色低碳期货期权品种。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打造绿色期货交易所。丰富绿色指数体系及其衍生品。持续深化绿色国际合作,推动绿色证券市场双向开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我国碳现货市场相关规则机制日渐完善,推进碳期货市场的建设,实现碳市场期现联动,能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和风险管理工具,有助于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和定价效率,推动碳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
  2、2024年绿债存量规模超2万亿元
  1月20日,联合赤道发布《2024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运行报告》。报告指出,在绿色债券相关政策顶层设计、标准体系、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持续进展下,2024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持续深化。截至 2024年末,据不完全统计多达二十余地市出台绿色债券补贴和奖励政策,最高奖励达200万元。
  数据显示,2024全年绿色债券累计发行477只,同比减少0.21%,基本与2023年持平,发行规模合计6814.32亿元,同比下降18.65%,主要是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下降导致,但从各类债券发行规模来看,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依然领先。较去年同期来看,仅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数量(+29.01%)和规模(+55.00%)实现同比增长。截至2024年末,我国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2669只,发行规模约4.15万亿元,存量规模约2.09万亿元。
  此外,报告显示,2024年债券募集资金主要流向清洁能源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金融行业在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上均位居首位。北京的发行规模继续领跑全国,而辽宁和重庆在2024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从发行期限来看,中短期债券仍占据主导地位,发行场所则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市场。国有企业依然是绿色债券发行的主力军。在具有可比债券的绿色债券中,超过八成的债券在发行成本上具有优势。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在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下,绿色债券市场在 2024年尽管规模有所下降,但金融工具创新品种有所增长,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数量有所增长。然而,仍需关注金融债占比较大,发行主体结构不均衡等问题。
  3、2024年国内(低碳)转型债券发行规模略有回升
  1月22日,中诚信绿金发布2024年国内(低碳)转型债券市场运行年报,从整体进展、市场交易情况、发行成本、募集资金投向等方面解析了2024年国内(低碳)转型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
  报告显示,2024年在市场表现方面,一级市场共发行5只(低碳)转型债券,规模119.00亿元,较2023年略有回升,累计发行22只,规模达217.98亿元。公司债发行占比近70%,发行主体信用等级多在AA级及以上,国有企业是发行主力,电力、钢铁、金融等行业发行较多。二级市场有20只债券参与交易,交易额68.79亿元,连续两年同比下降超10%,银行间市场为主要交易场所,但上交所交易规模显著上升。发行成本上,多数(低碳)转型债券低于同类债,不过2024年新发行债券成本优势整体低于往年。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2024 年国内(低碳)转型债券市场在政策引导下稳步前行,当前发行规模在整体绿色债券市场中占比仍较小。尽管国家层面转型金融目录暂未出台,但2024年不少地方陆续推出转型金融目录,转型债券市场在逐步成长。随着我国转型金融标准体系逐步健全,未来(低碳)转型债券市场有望释放巨大发展潜力。
  4、上周碳价最高92.93元/吨
  2月7日,上海环交所发布上周(20250205-20250207)的全国碳市场每周综合价格行情及成交信息。
  上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最高价92.93元/吨,最低价92.93元/吨,收盘价较上一周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跌0.54%。
  本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0,000吨,成交额930,000.00元;本周无大宗协议交易。
  本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0,000吨,总成交额930,000.00元。
  2025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2,001,569吨,成交额183,258,217.14元。
  截至2025年2月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32,270,233吨,累计成交额43,215,985,320.65元。
  二、绿金实践
  1、广东落地全国首批玻璃行业转型金融贷款
  日前,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推动下,全国首批玻璃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在广东省云浮市落地。经第三方机构中诚信绿金对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西江玻璃灯具有限公司(下称“西江玻璃”)四大要素评估,西江玻璃被确认符合转型主体认定条件。中国人民银行云浮市分行指导郁南农商银行向该玻璃公司发放了首笔玻璃行业转型金融贷款1000万元,并促成建设银行云浮市分行提供联合授信。此笔贷款为全国首批玻璃行业转型金融贷款,以流动资金贷款形式支持经营主体整体层面的转型。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从行业特点来看,玻璃行业产业链较长,上游依赖石英砂、纯碱等原材料,下游则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光伏等多个领域。此次转型金融贷款的落地,有助于推动玻璃行业全产业链的绿色升级。
  2、广东河源落地首笔钢铁行业转型贷款
  近日,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的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成功推动东源农商银行向广东粤东钢铁有限公司发放期限5年、总额4000万元的转型金融贷款,标志着广东省河源市首笔符合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认定的贷款顺利投放。
  此次贷款特别匹配了“制造贷”这一特色信贷产品,其利率在原有产品利率上下调100个BP,贷款额度已分阶段于2025年1月份全额投放。预计改造项目完成后,该公司吨钢电耗将下降150千瓦时、吨钢能耗指标较改造前下降30%,环保除尘达到国家超低排放10毫克/立方米的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实现循环用水和零排放。
  当前,该项目已被列入广东省污染治理专项及节能降碳专项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备选项目清单之中。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钢铁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基础产业,面临着巨大的绿色转型压力。此次转型金融贷款将支持粤东钢铁的改造项目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碳排放,提升企业的环保水平。推动钢铁行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3、上海银行联合吉祥航空落地该行首笔转型金融贷款
  近日,经由上海相关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上海银行依据《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标准,成功为吉祥航空发放 4 亿元转型金融贷款。该笔贷款由上海银行营业部提供,使用可持续发展挂钩模式,以吉祥航空客运航空机队的吨公里二氧化碳排放作为关键降碳指标(KPI),将KPI与贷款利率挂钩,明确以客运航空机队降碳目标(SPT)达成情况作为贷款利率调整依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自《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发布以来,上海市在推进航空业转型金融上已有多个成功案例。由于行业特性,航空业碳治理成本高,因而降碳压力不小,此次贷款为其降碳转型注入资金活水,提供有力支撑。
  4、贵州落地首批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贷款
  近日,经由人民银行贵州省分行及遵义市分行指导推动,贵阳银行向某民营钢铁企业成功授信1亿元、发放2000万元转型金融贷款,这标志着贵州首批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贷款落地。此前,多部门联合印发《贵州省化工、建材、有色行业转型金融支持技术目录(2024 年版)》等相关方案,建立协作机制,推动金融创新支持高碳行业转型。
  此获贷企业计划通过烟气加热废钢降低能耗和碳排放。贵阳银行协助其制定转型计划,并引入第三方评估认定其符合转型条件。同时,相关部门还助力申请专项补助资金,推动“信贷资金+专项补助”模式。此外,贵州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已向钢铁企业及产业链中小企业授信转型金融贷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贵州省钢铁行业以生产建筑钢材、板材、型材等为主,产品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此次转型金融贷款支持企业通过烟气加热废钢降低能耗和碳排放,体现了贵州钢铁行业在绿色转型方面的积极探索。
  5、江苏首笔有色金属转型贷款落地无锡
  近期,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计划2025年建立“1+N+N”转型金融支持体系。人民银行无锡市分行与第三方合作制定有色金属行业转型金融支持目录并全省推广,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产品。
  近日,江苏省首笔有色金属转型贷款在无锡落地。无锡市天通铜材有限公司经第三方评估,通过转型融资主体认定,交通银行无锡分行向其提供8370万元授信额度,1月26日投放首笔500万元贷款用于企业绿色采购、设备改造、经营活动等。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江苏省是制造业大省,此次贷款是江苏省“1+N+N”转型金融支持体系的具体实践,通过制定有色金属行业转型金融支持目录,并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了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转型成本,提高了企业参与转型的积极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绿色金融周报(第173期)丨证监会:稳妥有序推进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2024年绿债存量规模超2万亿元,建设银行最新消息,601939最新信息

sitemap.xml sitemap2.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