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洞见】新规从成本控制、产品设计等方面入手 破解新能源车险经营难题,中国银行最新消息,601988最新信息

《 中国银行 601988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宏观洞见】新规从成本控制、产品设计等方面入手 破解新能源车险经营难题
2025-02-05 16:33:00
新华财经北京2月5日电(分析师王欣蕾)新能源车险是新能源汽车购车后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带动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增长。然而,新能源车险行业保费收入增长的背后却潜藏着经营困境。为进一步深化车险综合改革,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近期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成本控制、产品设计等方面入手,破解新能源车险经营难题。
  一、新能源车险行业规模扩大背后难掩经营困境
  根据中国精算师协会、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披露的信息,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车均保费4538元,车均保费同比增长3.25%(国家金融监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车均保费为4395元)。新能源保险车均保费高于燃油车,主要原因在于维修成本高、事故率高、智能化和车身结构差异以及保险公司历史数据和经验积累不足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风险上升。
  新能源车险行业保费收入增长的背后潜藏着经营困境。主要出于维修成本较高、出险率较高(出险率又称出险概率,在机动车保险条款中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汽车保险理赔的累计频率)、部分车险价格与车辆使用性质错配、部分车险价格与车辆风险错配四方面原因,新能源车险阶段性出现赔付率偏高现象,保险公司面临较大承保亏损压力。根据中国精算师协会、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披露的信息,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57亿元,共承保车系2795个,赔付率超过100%的高赔付率车系有137个。赔付率是已决赔款与保费收入的比率,高赔付率意味着保费充足度不够。新能源车险赔付率超过100%意味着在发生索赔时,保险公司不仅要全额赔付被保险人的损失,还要额外支付一定的赔偿金。
  二、新规多措并举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
  为进一步深化车险综合改革,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近期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深化新能源车险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优化产品服务供给,完善市场化条款费率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新能源车险在损失补偿、风险减量、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
  “维修难、维修贵”是新能源车险赔付环节的主要难题,“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成为“深化新能源车险”的首要任务。《意见》提出,通过推动降低维修成本、引导消费者培养良好用车习惯、推进数据跨行业共享、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四方面措施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新能源汽车车主年轻化趋势凸显,引导消费者培养良好用车习惯,熟悉日常维护要点,有助于降低车辆故障率和交通事故发生率。
  新能源汽车最为核心的部件是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合称“三电系统”),它们的性能直接关系车辆的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检测、更换、安装费用较高。多数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采用维修授权模式,不同企业维修体系之间相对封闭,社会化程度较低。对此,《意见》提出,拓宽零部件维修和替换供给渠道,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支持其自营或授权网络向社会销售“三电系统”配件。除了维修贵之外,维修标准化程度差异大也制约着新能源汽车保险行业的发展。新能源车的零部件种类繁多,品牌之间差异大,电池模块、电机、控制器等零件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维修复杂、难度大,导致理赔的标准化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对此,《意见》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维修和理赔标准,提升车辆维修和理赔标准化程度,降低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
  新能源车险费率形成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风险为基础,风险因车型而异。探索建立车型风险分级制度是优化新能源车险定价制度的重要措施。车型风险分级制度是指根据车辆的安全性、维修成本、事故率等因素,将车型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以便保险公司根据这些等级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对此,《意见》提出,研究制定低速碰撞试验标准,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充分利用社会化检测资源,降低汽车企业负担。综合考虑低速碰撞试验结果、易损零部件价格、常见维修项目工时等因素,及时优化保险车型分级等级,推动其与商业车险保费相挂钩,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优化生产设计、完善零部件供给,提高维修经济性水平,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三、在完善风险定价机制基础上创新新能源车险产品设计
  风险定价影响产品设计。基于以市场为导向、以风险为基础的费率形成机制和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意见》提出,支持保险行业围绕新能源汽车商业车险保障需求,创新优化产品供给。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研究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支持新能源网约车根据实际运营情况灵活投保;另一方面,研究探索“车电分离”模式汽车商业车险产品,为相关新能源汽车提供科学合理保险保障。
  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中占比大,换电和维修费用高。《意见》从“车电分离”模式入手破题新能源车险赔付超过保费收入造成经营亏损的问题。“车电分离”指的是车主通过租赁方式使用电池,不同于常规“充电模式”,这是“换电模式”的核心理念。“车电分离”模式有利有弊。“车电分离”模式将动力电池维修成本转嫁给动力电池租用公司,降低消费者初始购车成本。此外,剔除动力电池折旧费,“车电分离”模式可以提升车辆(除电池外)部分的残值。至于弊端,一是换电技术成本高,二是培养用户租电习惯还有待时日。
  此外,新规从新能源汽车实际用途入手创新新能源车险产品设计。《意见》提出,研究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支持新能源网约车根据实际运营情况灵活投保,这实则是引导保险公司根据车主的用车属性和用车场景提供个性化保单。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作为普通家用车的时候,车主买基本险种就够了;如果新能源汽车也用作网约车,在基本车险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保障,即“基本+变动”模式,依据用途设计保险产品更贴合实际。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宏观洞见】新规从成本控制、产品设计等方面入手 破解新能源车险经营难题,中国银行最新消息,601988最新信息

sitemap.xml sitemap2.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