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银行业“突围战”:逐鹿海外市场 破解“内卷”困局,中信银行最新消息,601998最新信息

《 中信银行 601998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2025年银行业“突围战”:逐鹿海外市场 破解“内卷”困局
2025-02-09 22:32:00
自1月以来,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相继召开2025年经营工作会,明确部署了2025年重点任务,为全年经营方向定调。
  与往年相比,2025年国有大行和多家股份制银行都将“服务稳外贸稳外资”、“扩大对外开放”或者“参与国际竞争中”等相关内容作为2025年重点工作。
  此外,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金融“五篇大文章”成为银行信贷投放的政策导向,各家银行通过指标考核机制持续推动相关领域贷款增速。然而,由于大部分银行的信贷投放方向趋同,市场竞争逐渐演变为价格战,行业“内卷化”趋势加剧。
  2025年银行业将迎来一场“突围战”,既要抓住“走出去”的机遇,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差异化破局。
  布局海外
  中国企业正在加快“走出去”步伐,以高质量发展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
  在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2025年经营工作会上,“走出去”成为了银行年度的重要工作,也是银行2025年的发展机遇之一。
  1月9日,工商银行(601398.SH)强调打好“巡视整改、防化风险、转型变革”三场攻坚战。同时,会议要求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而“服务稳外资稳外贸,助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其中之一。
  1月15日,建设银行(601939.SH)提出在2025年增强“三个能力”,即服务国家建设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针对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建设,建设银行表示,将主动服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丰富综合金融服务供给,积极服务国家开放战略,深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RCEP区域,大力保障外贸外资企业融资需求。
  同日,中国银行(601988.SH)表示将提升该行的综合竞争能力落脚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提升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调整优化风险政策体系三个方面。对于全球业务布局,中国银行表示,要以更实举措服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保安全、提质效。加快重点区域发展,扎实服务外交经贸大局;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做好差异化发展谋篇布局。夯实全球化业务优势,提升稳外贸稳外资服务质效。
  交通银行(601328.SH)于1月17日专门召开了该行海外工作会议,要求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强化境内外联动,持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1月16日,兴业银行(601166.SH)对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顺应出海浪潮,迈出国际化经营更大步伐,构建境内外、线上下、本外币、离在岸、投商行‘五位一体’的国际业务服务体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国际化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中信银行(601998.SH)作为中信集团的金融子公司,海外的业务协同将是该行2025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中信集团董事长奚国华1月15日在中信集团2025年工作会议上表示,要在海外发展开拓新局。深挖海外发展潜力空间,聚焦重点区域深耕细作,深化海外协同等机制建设,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随着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RCEP框架下的国际化步伐加快,企业对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包括跨境结算、融资、外汇避险等。部分企业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设厂或投资,需要银行提供本地化的金融支持,这为国内银行布局海外市场提供了机会。
  曾刚表示,国家政策持续强调稳外贸稳外资,支持扩大对外开放。银行在政策引导下可以更好地服务企业国际化发展,降低客户进入海外市场的门槛。自由贸易区、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更多创新跨境金融产品的空间。部分大型中资银行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和其他新兴市场建立了分支机构网络,积累了一定的本地化经验,这种先发优势有助于进一步拓展跨境金融业务。
  标普信评金融机构评级部总经理李迎认为,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利率高于国内,银行通过跨境金融可能获得更高的净息差;加之国内银行竞争非常激烈,银行开始关注海外机遇也是正常现象。
  “银行走出去的难点在于,是否能在其他国家形成足够大的规模来实现很好的盈利。”李迎认为,由于银行业在各个国家都是强监管行业,进入壁垒高,合规风险大;参考在国内经营的外资银行,很多小型外资银行多年来在华业务发展缓慢,盈利性低,所以跨国经营是否能实现高于本国的盈利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曾刚表示,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政治风险、汇率风险、法律风险等多重不确定性,银行需要具备更强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特别是在一些高风险地区,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风控体系。
  “中资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网络、人才储备、与当地监管机构的沟通能力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仍有差距。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税务、金融监管环境差异较大,银行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合规管理。”曾刚认为,外资银行在跨境金融领域经验丰富,产品成熟,客户基础广泛,中资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竞争时处于劣势,部分企业在海外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熟悉当地市场的外资银行,而非中资银行。
  “内卷”破局
  在当前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政策指导下,多数银行的信贷资源都投向了这五大领域,不少银行通过考核指标对贷款增速进行了强制要求,这也让行业竞争越来越卷,甚至陷入了打价格战的困局。
  李迎表示,国内银行数量众多,在经济和信贷需求高速增长期,各家银行都能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但在目前的经济转型期,加之政策导向很强,竞争加剧导致“内卷”可能很难避免,对银行盈利性造成明显挑战。
  “大型全国性银行由于规模大,竞争激烈,所以业务趋同很难避免。中小型银行的特色化优势更加依赖当地实体经济是否有特色化优势。如果当地有非常活跃的中小型民营经济,那么当地银行更可能在小微信贷方面形成特色业务。”李迎认为。
  针对银行形成特色化优势,避免“内卷”的方式,曾刚认为,银行应该深耕细分领域,打造专业化能力。“一是行业聚焦,各家银行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客户基础和区域特点,选择特定的行业或领域进行深耕。二是形成区域特色,特别是中小银行,应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形成差异化的信贷投向。”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也是走差异化的一条路径。”曾刚表示,针对不同客户群体,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满足其特定需求。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将金融资源精准投向产业链上下游,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同时提升银行对产业链的渗透力。此外,场景化金融结合数字化技术,将金融服务嵌入客户的生产经营场景中,例如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实时融资服务。
  曾刚还提到,银行可以通过“强化科技赋能”和“构建生态圈”形成银行特色化优势,前者能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客户画像和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信贷审批流程,降低服务成本,后者则可以通过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的生态圈。通过综合化服务(如投贷联动、股权投资、咨询服务等),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增强客户黏性。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2025年银行业“突围战”:逐鹿海外市场 破解“内卷”困局,中信银行最新消息,601998最新信息

sitemap.xml sitemap2.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