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域实体商业的繁荣程度关系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当前,如何立足县域经济,以有效的模式创新和推广,带动县域零售产业创新蝶变?相关各方如何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形成县域消费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此,
人民网财经研究院近日召开“科技赋能消费新场景,壮大县域经济新动能”金台圆桌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的政产学研代表共同围绕如何更好促进县域实体商业升级、经营主体创新活力激发,推动县域消费市场潜能释放建言献策。
以下,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在会上发表的部分观点: 商业,尤其是零售,和消费紧密相关。我国市场纵深广阔,近年来县域消费市场与大城市呈现梯度升级的追赶特征,消费规模增长快于一二线城市,消费潜力更加彰显。
县域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服务消费需求发展迅速,教育培训、养车用车、运动健身等部分服务需求增速甚至超过全国。宠物、休闲娱乐等享受型消费也逐渐发展,假期电影票房增速高于全国。另外,县域消费也出现从“重产品”向“重品牌”逐渐转变的特征,消费多元化、个性化趋势明显。
数字经济下沉拓展县域消费空间。近年来,电商企业和互联网平台加快布局县域市场,创造了多样化、平台化、灵活化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数字化下沉带来了企业、产业和就业,同时也带来了现代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增量。
旅游消费日益成为县域亮点。县域旅游更具性价比、松弛感和体验感,对游客的吸引力也更大。近年来,赴县域的“反向旅游”成为越来越多游客“避热就冷”的选择,本地居民假日出行也日渐流行。
年轻群体引领县域消费趋势。县域的年轻消费群体生活压力较小、闲暇时间更多、消费习惯和品牌逐步向大城市靠近,成为县域的消费主力,正加速释放新的消费需求和潜力。
回流人群也带动了县域消费升级。务工人群返乡养老,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半径缩短,推动回流人群向县域加快集聚。此外,返乡过节人群、返乡创业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群,所释放出的消费需求与大城市趋同,也驱动了县域供给端的转型升级。
近些年来,县域消费市场不断扩容,展现出强劲活力,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也应看到,县域经济发展仍面临部分挑战:部分县域支柱型产业发展不足、资源要素集聚能力较弱、多元化消费供给不足等。为此,建议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县域的支柱型产业,增强内生增长动力和造血功能,提升居民就业水平,以产业促消费、集聚消费人气;加强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提高吸纳人口和产业集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容纳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同时发挥向大城市输送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提升城市消费的规模化水平;强化多元的消费供给,推进县域商品和服务供给提档升级,塑造城市消费品牌标签,为居民创造更多实现城市生活方式的消费空间和场景。
(文章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