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刘逸鹏)搅拌缸内混凝土的稠度如何确定?
过去,工人需要手动取样、倒桶、测量塌落度,误差大且效率低。
如今,在
南方路机的智能搅拌工厂里,摄像头与传感器实时捕捉搅拌过程中的视频与音频,AI模型经过300多条产线积累的数据,不断训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般精准预判混凝土质量,甚至能自动调整配方。
“AI不仅看得见混凝土的‘表情’,更读得懂它的‘情绪’。”日前,
南方路机研究院院长杨建红在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时,用一句比喻,揭开了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深层逻辑。
从粉尘中淬炼“数据金矿” “我们不是在实验室造概念,而是在生产线上‘熬’数据。”杨建红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建材样本,他随手拾起一块再生骨料解释道。
2018年,在德国慕尼黑工程机械展上,杨建红第一次见到搭载着AI系统的建筑垃圾分拣
机器人。他想:“既然国外已经开始利用AI解决复杂的工况,我们为什么不能?”
带着震撼与启发,回国后的杨建红带领团队一头扎进粉尘弥漫的砂石检测场景中,试图将多模态感知技术与深度学习结合,再利用
南方路机拥有的丰富现实场景,以实践撕开“突破口”。
公司专设的数据清洗团队,将一线技术员数十年的经验转化为算法规则,通过多样的真实场景,提炼有效的数据特征,形成丰富的样本模块。就这样,原先并不受重视的工业数据,在
南方路机得到重新的定义。“数据演变成了先进的‘生产力’,我们比整个行业都更早地嗅到了AI的潜力。”杨建红说。
在
南方路机的展厅内,记者注意到,公司虽以“路机”命名,但经过近30年的技术钻研与产业链延伸,其业务范畴早已不局限于路面机械。
现在,
南方路机拥有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干混砂浆搅拌设备、移动破碎筛分设备、固定破碎筛分设备、整形制砂设备、建筑垃圾处理设备、泥处理设备、水洗设备等9大产品线,形成了物料处理、工程搅拌、固废处理3大板块协同驱动的全产业链产品体系。
其中,无论是围绕水泥混凝土展开的高效复合型光轴搅拌技术、立轴行星搅拌机的多轨迹搅拌技术,还是专注沥青混合料的沥青再生料柔性加热关键技术、大型振动筛振动桥座核心结构及驱动技术,都有着AI的赋能。
“这不仅能够轻松便捷地对原材料的杂质进行剔除,而且可以针对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质量进行智能监测,便于实现智能化控制混凝土产品的质量稳定,同时能大幅降低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杨建红告诉记者,“以水泥混凝土的生产线为例,AI系统已渗透至原材料检测、工艺优化、成品质量监控的全链条。与过去相比,混凝土水泥用量平均减少10%,仅此一项便能让全国混凝土行业年减碳超千万吨。”
拥抱AI 从设备商到系统服务商 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车间,记者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废弃混凝土块经过AI分拣、破碎、除杂,最终“重生”为强度达标的再生骨料,且杂质含量控制在0.3%以下。
杨建红告诉记者:“这套系统已经引起国际建材巨头豪瑞的注意,不过,除了废料变现的技术,他们更加看重利用这项技术后所创造的碳指标。”杨建红向记者透露,公司正将循环混凝土技术打包成“碳资产解决方案”,瞄准欧洲市场。
这已经不是
南方路机第一次受到国际巨头的关注。
2024年,上海宝马展,
南方路机以“数智低碳·服务全球”为主题,打造了2500平方米室外展区,围绕工程搅拌、物料处理、固废处理三大板块,通过18款最新展品、整体解决方案、智慧控制技术等,全方位展示国际化视野和智能化布局。
在现场,许多外国展商手拿照相机,蹲到设备下方,细致研究设备内部的每个细节。他们惊叹:“中国制造竟能把AI塞进钢筋铁骨。”
支撑这一变革的背后,是
南方路机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近两年,
南方路机的研发投入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累计申请专利42项,授权87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过半。
目前,
南方路机的AI智能
机器人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公司九大系列设备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中。其中包括:智能给料料流控制系统、智能破碎系统、智能筛分故障预测报警系统、智能机制砂系统、智慧搅拌系统以及智能分拣系统等。
“特别是在AI分拣
机器人技术的推动下,
南方路机实现了对建筑固废砂石骨料中杂质的高效分拣,进一步降低了客户的生产成本,提升了设备的附加价值。”杨建红说。
此外,
南方路机自主搭建的“云运维平台”,目前已接入超千台设备,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2%,而部署在本地端的自研大模型,正将散落在各产线的智能体串联成网。“未来,我们会开放接口,与更多的上下游企业,构建工程机械领域的AI生态。”杨建红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