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在下周到来的“
比亚迪·天神之眼”,可能是一枚让智能驾驶产业链几乎重构的“核弹”。
2月6日,
比亚迪宣布,将于2月10日19:30在深圳总部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
受此影响,
比亚迪(002594.SZ)A股于2月6日当天涨停,2月7日续涨5%以上,
比亚迪股份(01211.HK)两个交易日累积涨幅则超过16%。
而被市场认为能够参与到“天神之眼”的
黑芝麻智能(02533.HK)则在2月7日暴涨,盘中最高涨幅一度达到55%,收盘则涨37.59%。
何谓“天神之眼”?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天神之眼”或为
比亚迪最早的高阶驾驶系统代号,但最早登陆在
比亚迪与梅赛德斯奔驰合资的“腾势”系列车型中。
有消息透露,今年起
比亚迪将在全系车上搭载智驾方案,包括海鸥、海豚等低价车型;解决方案至少有入门级、中阶和高阶三套。
值得注意的是,“天神之眼”虽然会快速在
比亚迪的低价车型上配平,有望利好与
比亚迪相关的智驾产业链,但长期来看,
比亚迪的海量销售将允许该公司对智驾进行全栈自研,成为另一个“特斯拉”。
未来,智驾产业链供应商将如何“与虎谋皮”,寻找与汽车巨擘的相处之道,将成为产业链关注的重点。
从“皇帝的新衣”到“天神之眼” 曾几何时,
比亚迪“教父”王传福曾发出所谓“自动驾驶就是皇帝的新衣”的理论。从某种程度上说,王传福可谓言行一致——
比亚迪本系品牌车型早期几乎没有搭载高阶自动驾驶系统。
但王传福留了个心眼,在与奔驰合资的腾势车型中,
比亚迪在本体之外孵化了高阶自动驾驶系统“天神之眼”,并且该系统代号包含在
比亚迪 Dpilot 智能驾驶体系内。
一段时间内王传福的判断并没有错。整个2024年,随着整车降价和高阶自动驾驶进展趋缓,智能驾驶产业都经历了由外部需求和内部资金链共同引发的激烈出清。
那是什么让王传福改变了主意?
有观点认为,在AI领域快速发展的2024年,不论是智驾的可得性,可靠性,趋势都更为明确。加之2025年年初 DeepSeek 撬动AI普惠化大幅提前,智驾行业出现了短时间被颠覆和重新确立的可能性。
明确的信号下,
比亚迪选择“大船调头”便不难理解。
另一方面,
比亚迪在去年年底的“砍价”风波也透露了一些不同的信息。风波席卷之后,
比亚迪方面澄清接收到侃价邮件的供应商不到其全部供应商比例的1%,但大部分为传感器企业。而被曝出侃价邮件的森萨塔供应曲轴、变速器、车轮转速、高温、胎压等类型传感器。
值得注意的是,除车身传感器之外,高阶自动驾驶时代的传感器和配套控制系统价值更高,其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域控制器、SoC芯片等。倘若
比亚迪将价格压力压向此类企业,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比亚迪可能将高阶自动驾驶在旗下各类车系全面铺开的可能性。
公开资料显示,“天神之眼”早在腾势汽车于2024年年初发布N7车型时,便已然搭载于该车型的各类配置标准中。
查询“懂车帝”网站则发现,2024年及2025年新版腾势品牌几乎全系列车型都采用了“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包括腾势N7,Z9系列。
时至2024年年底,
比亚迪内部的新款或改款车型开始陆续使用“天神之眼”系统,其中
比亚迪仰望,改款的“汉”系列率先试水;随后海豹新款系列中档车型也开始陆续搭载“天神之眼”系统。
从结果来看,早期搭载“天神之眼”的腾势汽车,在2024年实现了12万台的销量。这一成绩似乎也为
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下沉至低价低配车型,给予了一定信心。
产业链狂欢背后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
比亚迪汽车全球销量达到427万台,其几乎占到中
国新能源车总体销量的半壁江山。
而若“天神之眼”系统下沉至10万价位车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比亚迪智驾配套企业狂欢的可能。
2月6日、7日,
比亚迪的配套智驾产业链企业
宇瞳光学、
伯特利、
联创电子、
德赛西威等企业,近期也纷纷跟随
比亚迪涨停。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
黑芝麻智能的暴涨。此前有报道指出,
黑芝麻智能的芯片已被
比亚迪采用,并已实现量产出货,也有报道称
黑芝麻智能早期已经搭载于腾势车型。
而由于腾势为最早采用“天神之眼”的
比亚迪体系品牌,因此市场认为“天神之眼”的下沉,将有利于低配低价AI系统的放量,
黑芝麻等腾势供应链企业也有望充分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提法与
比亚迪官方及公开资料宣传的“天神之眼”系列普遍搭载英伟达OrinX平台的提法有所出入。
记者从“懂车帝”网站车辆参数信息也发现,腾势Z9全系列全配置车型均搭载英伟达Orin平台,而N7虽然未明确标志使用英伟达Orin平台,但也未写明
黑芝麻有参与其中。
也有消息人士称,未来“天神之眼”铺开后,将搭载英伟达与地平线两个平台的系统,未提及
黑芝麻智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询问
比亚迪相关人士,对方表示具体情况要等2月10日发布会后见分晓。仅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谁将受益于“天神之眼”,仍有巨大变数。
另外,如果将眼光放长远,则需关注“天神之眼”带来的长期影响——因为早在智驾行业兴起之初,
比亚迪已经打出“全栈自研”的旗号。
与同样打着全栈自研旗号的蔚来、极越等相比,
比亚迪的优势仍在于可以依靠巨大的产销能力平摊高昂的研发成本。
而早期
比亚迪“全栈自研”的背后仍然有较多供应商都身影。原因亦在于早期
比亚迪投入并不坚决,整车的价格竞争持续不断,也令
比亚迪短期更倾向于使用供应商参与,而非完全“全栈自研”垒高成本。
“天神之眼”则可能成为
比亚迪“变脸”的重大变数,让
比亚迪敢于使用全栈自研替代供应商,实现长期降本——就像
比亚迪的电池一样。
事实上,消息面近日已经传出
比亚迪内部人士透露对其智驾配套的长期规划,称
比亚迪有意将包括智能驾驶芯片与域控制器、包括激光雷达等高效传感器全部转为全栈自研。
而届时,智驾产业链如何在巨头下沉后,保证产品的价格和性能优势,将成为重中之重。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