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信心”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民营企业界热议的高频词。
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京召开。这场备受各界关注的高规格座谈会,释放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强烈信号。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有了信心,就有了做事的动力和底气;有了信心,就有了发展的方向和耐心。
信心,源自何处?又指向何方?
“三个一”,铿锵有力 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有“三个一”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信心的来源,更是发展的方向。
第一个“一”,一以贯之。座谈会提出,“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
6年多前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重申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三个没有变”的重要论断。此次座谈会,再度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不能变,也不会变”。可以看到,两次民营企业座谈会,政策方针的一以贯之、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念兹在兹,让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安心谋发展的“定心丸”,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
第二个“一”,一脉相承。座谈会提出,“几十年来,关于对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
政策谋划蓝图,实践创造价值。40多年前,改革开放一声“春雷”,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40多年间,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伴随改革开放伟大历程蓬勃发展起来,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个“一”,一视同仁。座谈会提出,“要认真落实各项纾困政策,提高政策精准度,注重综合施策,对企业一视同仁”。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压力。比如,市场竞争中遇到不公平的障碍,比如融资难、融资贵;比如民营企业被拖欠账款等,但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市场环境的变化,有产业升级的“阵痛”,也有企业自身的因素。座谈会明确,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为具体问题的真正解决,明确了“坚决执行”“不能打折扣”的要求。
“信心像雨后春笋” 这场备受关注的座谈会,同样激活河南民营经济“一池春水”。
连日来,河南多名民营企业家关注座谈会、学习座谈会,反响不断,“备受鼓舞,深知责任重大”“进一步坚定了未来的发展信心和发展方向”“信心像雨后春笋一样猛长”。
信心,振奋的是干劲,转化的是行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表示,将坚定走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好想你董事长石聚彬提出,要继续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企业家精神,专心致志做强做优主业,将
好想你这张名片擦得更亮;
安图生物董事长苗拥军表示,要乐观应对客观环境,持续创新和提升,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信心,传递的是希望,着眼的是未来。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民营经济主体达1081.7万户, 约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6%;我省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5%以上的GDP、65%左右的税收、70%左右的进出口总值、90%以上的城镇就业。
2月2日,农历大年初五,省委书记、省长与我省民营企业家代表餐叙交流,明确“民营经济好则河南经济好,民营经济强则河南经济强”的发展底色;2月6日,河南“新春第一会”,聚焦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主题,提出“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统一大市场”,坚定对企业一视同仁的发展方向。
在挑战中看到前途 我们也要看到,提振信心的背后,是部分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导致信心不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会遇到很多新旧交替的难点、堵点,要有敢于走出舒适区的勇气和决心;而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的增长引擎过程中,必然要爬坡过坎,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和智慧。
然而,正如座谈会中提到的,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是能够克服的而不是无解的”。我们要正视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在困难和挑战中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来,一心谋发展,全力拼未来,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开拓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抓机遇、谋发展、拼未来,河南区位交通优越、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巨大、发展态势良好,为广大民营企业投资兴业提供了广阔舞台;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唯有实干兴业、创新奋进,方能不负期盼。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