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4月9日讯(记者黄路)4月8日,
北自科技(603082.SH)一纸停牌公告引发市场关注——这家深耕物流仓储系统集成的国企,正筹划收购穗柯智能100%股权。这起“国资+民企”的跨界携手,不仅是智能物流领域的深度补链,更折射出沪市并购重组市场“渐入佳境”。
数据显示,自2024年9月24日“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沪市全市场合计发布并购交易557单,其中重大并购69单(注:包括重大资产重组和发行股份案例),同比增长330%。自2024年6月19日“科创板八条”出台以来,科创板新增披露90余单股权收购,交易金额合计超220亿元;2024 年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数量更创下历史新高,超过2019至2023年五年的总和。
今年以来的重大并购交易热度不减,“多样化”态势持续:收购拟IPO资产、海外并购、未盈利标的收购等均有新案例同市场“见面”,而一批新案例落地的背后,是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正通过并购重组这一主渠道深度参与产业整合。
“锚定”产业升级 :靶向更准 在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沪市并购重组正从 “量的积累” 迈向 “质的跃升”。截至4月6日,去年9月至今的69单重大交易中,七成聚焦产业整合,其中拟IPO标的成为 “香饽饽”。今年以来新增的沪市34单重大并购交易中,拟IPO资产作为标的的占到约三成,以半导体、汽车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为主。科创板则涌现7单收购拟IPO企业交易,开启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新模式。
至纯科技(603690.SH)收购威顿晶磷堪称典型案例。这家半导体设备龙头自2019年便与标的公司结缘,通过参与A轮融资成为二股东,历经五年产业观察,最终在2025年启动收购。“考虑到半导体资本开支周期性及标的IPO进度,我们选择通过并购实现电子材料领域的战略卡位。”公司在机构调研中坦言。拟IPO企业在治理规范、财务透明等方面的天然优势,正成为收购方“优选”的重要考量。
生物医药领域同样动作频频。
奥浦迈(688293.SH)日前已披露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澎立生物100%股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澎立生物主要提供生物医药研发临床前CRO服务,同样有过IPO经历。虽然澎立生物市场份额较小,但同上市公司在业务和客户、海外战略布局、运营管理体系等方面都能形成协同。
有市场分析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与本轮并购重组热度回升初期相比,随着政策支持产业整合或升级的逻辑不断强化,现在上市公司筹划重组基于产业逻辑考虑得更多,步子就更稳,方案推出的成熟度也就更高,这是大趋势。”
并购模式多元化创新 产业链整合的“底气”,催生并购模式的多元化创新。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沪市新增34单重大并购交易中,26单为产业并购,集中在半导体、生物医药、软件等行业。“科创板八条”出台以来,科创板公司已披露15单拟收购境外企业、26单收购未盈利企业交易,政策包容度不断提升。
在半导体领域,
沪硅产业(688126.SH)最新的并购方案是对高端硅片业务的整合。作为国内半导体硅片龙头,
沪硅产业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控股子公司新昇晶投46.7354%股权、新昇晶科49.1228%股权和新昇晶睿48.7805%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此次交易完成后,
沪硅产业将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持有上述三家公司100%的股权,以实现对二期300mm大硅片核心资产的全资控制。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对这些子公司少数股权的收购,能够进一步加强
沪硅产业对旗下相关业务的掌控力,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形成更加紧密高效的产业链协同效应,为国产半导体材料突破 “卡脖子” 瓶颈铺路。
而
毕得医药(688073.SH)的海外并购路径则展现“分步走”智慧:先增资参股维播投资,再通过发行股份取得控制权,最终实现对目标公司Combi的并购。Combi总部位于美国圣地亚哥,拥有超过12万种常备分子砌块现货库存,特别是在硼酸类产品细分领域,Combi拥有较高的话语权,在欧美市场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而上市公司与最终目标公司同为药物分子砌块和科学试剂供应商,双方在产品品类、技术积累、仓储资源及销售资源等多方面均有高度协同空间,将与上市公司在产品矩阵、全球市场及技术储备上形成 “强协同”,其设计精巧的交易架构,为跨境并购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分析人士指出,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并购重组已成为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核心工具,实现同产业整合的“深度融入”。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