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燕
一直以来,中医药行业凭借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医药行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对于这一独具魅力的千亿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兼具继承传统和创新开拓,是每家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
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赵菁带来多份建议,内容涵盖中医药振兴、人参产业升级及科技赋能等方面。近日,她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从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国际推广等维度对这些建议进行了解读,为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
聚焦人参产业:从“地域特产”到“国家品牌” 《华夏时报》:您在建议中提到“打造林下参国家品牌”,吉林作为人参主产区,如何通过品牌定位与品质标准提升,突破地域限制,将“吉林人参”从“地域特产”升级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品牌”?
赵菁: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后发布《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全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把人参产业发展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在当前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吉林人参产业亟待全链条全方位创新发展,亟需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同心共策,共同助推人参产品创新研发,尽快实现产品市场化,实现产业价值,以高端品牌、高品质、高标准的吉林人参走向国际,巩固我国人参宗主国地位,并带动吉林中医药产业的全面振兴。
《华夏时报》:当前人参产业存在同质化竞争、附加值低等问题,您认为应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或产业链整合,推动吉林人参向高端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您建议通过哪些具体措施(如标准化生产、文化IP打造等)提升其产业价值?
赵菁:为巩固我国人参产业优势地位,建议实施三方面举措:政策层面加快药品审批绿色通道建设,推进人参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激发企业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动力。科研领域深化产学研协作,以“专精特新”培育龙头企业,加速转化精深加工成果,推动人参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五大领域多元化应用。产业实践方面重点打造5个以上全产业链示范样板,通过数智化转型提升集群效应,借鉴通化市卫星遥感智能管理平台经验,构建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数字化体系。通过政策赋能、科技引领、示范带动三维联动,全面提升人参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现代化产业新格局。
《华夏时报》:您提出“激活人参千亿产业价值”,这需要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协同。在政策层面,您建议政府从哪些方面强化对人参产业的支持?例如标准制定、地理标志保护或市场推广?如何利用“药食同源”政策扩大人参在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消费市场?
赵菁:建议加大审批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人参多领域开发利用。对符合要求申报药品生产许可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办理时间;加快推进人参保健食品备案管理,缩短人参保健食品审批时限,提高产品上市效率。加强人参保健食品备案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人参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扩大人参申请新食品原料的范围;按程序、按权限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含人参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使企业有动力开展相关产品创新研发,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参类产品,提升吉林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我国人参宗主国地位。
中医药国际化:破解壁垒,以疗效赢得世界认同 《华夏时报》:2024年世界传统医药大会凸显了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领导力。您认为中医药国际化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如何推动中医药标准与国际接轨,掌握规则制定话语权?
赵菁:中医药国际化面临的核心挑战是文化认知差异与标准体系壁垒。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理论、疗效评价体系的科学认同不足;另一方面,各国药品监管规则不统一,制约了中药产品海外准入。所以我认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外交部等部门应协同合作,整合国内科研资源,联合国际相关组织和机构,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标准体系涵盖中药材种植、炮制工艺、方剂配伍、诊疗技术、质量控制等全产业链环节,确保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坚实的标准支撑。
《华夏时报》:您在建议中提出“沿‘一带一路’推广中医药”,除了医疗合作,如何通过文化、教育等软性输出(如中医药孔子学院、国际诊疗中心)增强海外认同感?
赵菁:我建议要加强与国外药企合作,鼓励国内中药企业与外企合作,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推动中药产品通过国际认证。合作推出联合品牌,借助外企渠道进入国际市场。支持海外临床试验,验证疗效与安全性。融入中医药文化,如药材种植故事、传统炮制工艺等,提升文化附加值。通过合作与认证,推动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健康领域的认可度。
《华夏时报》:中医药国际化面临文化差异和法规壁垒,针对部分国家对中医药的认知局限,如何通过现代科学证据(如临床数据、药理研究)打破文化壁垒?
赵菁:我建议推动中医药与治疗方法协同出海,在海外设立“中医综合服务中心”,提供针灸、推拿、汤剂等服务,展示中医整体治疗理念,辨证施治推广高科技品牌中药,以疗效赢得认可。与当地医学院校合作,开设中医课程,建立中药材标本库,教授中药组方知识,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组织中医文化体验营,开办康养馆,推广八段锦、药膳食疗等养生方法,以医带药,树立中药品牌,助力中药企业沿“一带一路”走向全球。
科技赋能:构建中医药创新发展新格局 《华夏时报》:当今社会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对于目前AI技术和中医药传承发展创新的融合,您有什么建议?
赵菁:为了更有力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创新,我建议将AI技术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相融入:建立明确的中医药数据标准、推动数据共享、制定融合战略,既推动AI技术与中医药、现代医学等学科深度融合,也方便利用AI技术开发和推广中医药进行现代化研究项目。目前,步长已用AI创建了国内首个中药联合用药预警系统,提供了上万查询服务。
其实
步长制药发展的三十年,就是以科技为矛,创新实践的三十年,从“脑心同治理论”(已编入中医药本科和研究生教材)的顶层设计,到“健康三保”理念的创新实践,再到构建心律失常、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三大领域的全面治疗方案,始终以高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社会责任为担当。步长的“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项目及“经典方剂类方研究模式与中药配伍禁忌规律性发现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均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