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3174亿元,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0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3%。
如何评价一季度的投资数据?民间投资由上年全年下降转为增长释放出什么信号?一线城市一季度房地产市场交易趋于活跃,是否反映出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已经止跌回稳?回暖态势能否向强二线城市传导,形成全国市场的复苏“锚点”?后期应该如何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对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进行了专访。
今年房地产有望大幅缩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拖累 NBD: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3174亿元,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0个百分点。您如何评价一季度的投资数据?
厉克奥博: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在风云变幻且充满挑战的国际环境中取得超预期成绩,实属不易。一方面,外部环境存在一些意外冲击;另一方面,全社会对经济增长的共识显著增强。通过调研大量企业,我发现很多企业家如今方向感更明确。这种方向感既源于对中央经济政策的信心,也来自对产业升级趋势的把握。
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GDP5.4%的增速与去年四季度持平,处于近7个季度以来的高位。这对于未来实现“十五五”规划乃至2035年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因为要实现我国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据推测未来10年仍需保持约4.6%、4.7%左右的经济增速。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也是旨在提振全社会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2023年以来各季度GDP同比增速
今年一季度GDP增长5.4%,增速与去年四季度持平,处于近7个季度以来的高位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是一个一季度经济运行的重要亮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投资增长8.3%。过去几年,投资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拖累因素,而今年投资的增长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具体来看,首先,房地产投资的拖累效应明显收窄,预计随着房地产政策的不断加码,还会继续收窄,所以今年房地产有望大幅缩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拖累。
其次,制造业投资的贡献显著,对提振内需也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另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现了政策靠前发力,对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不仅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也大幅领先于总体投资的增速,起到了经济发展稳定器的作用,对于一季度的开门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拉动作用。
民间投资增长释放出市场活力增强的信号 NBD:民间投资由上年全年下降转为增长,一季度同比增长0.4%。您觉得这主要得益于哪些因素?释放出什么信号?对继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您有哪些建议?
厉克奥博:一季度民间投资的增长来之不易,因为此前民间投资已连续两年处于负增长状态。
今年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自春节以来,大家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资产的信心有所恢复;二是中央及时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邀请了新质生产力企业代表以及传统领域、互联网领域的代表,向企业家群体传递出中央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不断增强的强烈信号,座谈会后,各地方迅速推动相关政策落实。
同时,在美方加征关税带来冲击的背景下,我们要做好国内大循环,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提振消费。因此,企业家们方向感很明确——积极瞄准人工智能以及国内消费需求上升的新赛道,比如文旅等。
民间投资的增长释放出企业家群体信心恢复和市场活力增强的信号。当前一些外向型的民营企业可能面临订单有所减少的局面,政府应在税收和社保减免方面给予这些企业扶持,帮助他们稳定就业,尤其是留住熟练高级技工,同时帮助他们积极开拓市场。
从长期来看,各级政府应大力加强民营经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客观地说,过去两年,一些地方存在诸如违规收费和异地执法等问题,影响了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中央已明确禁止趋利性执法,地方政府应将其作为重要任务加以落实,以稳定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此外,在社会舆论方面,应树立民营企业家的正面榜样,宣传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稳定就业中的巨大贡献,营造友好的舆论环境。
“好房子”建设能助推新房市场更快摆脱去库存压力
NBD:从40个重点城市监测情况看,一季度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1.2%和4.4%。一线城市整体表现较好,这是否反映出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已经止跌回稳?这种回暖态势能否向强二线城市传导,形成全国市场的复苏“锚点”?
厉克奥博:目前还难以断言房地产市场已经企稳,不过总体房价跌幅的确有所收窄。
亮点在于二手房交易逐渐活跃,但这种活跃是“以价换量”,如果二手房库存没有完全消化,新房销售也难以有良好表现。所以我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这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由此能够助推新房市场更快摆脱去库存的压力,引导
老百姓的需求聚焦于高品质改善型住房。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比较好的苗头,就是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正越来越回归市场化,表现在土地出让条件的行政性约束减少,限价压力也随之减小。
我认为这种回暖态势会逐渐传导至二线城市,但三四线城市的复苏还将面临较大困难,这可能也是房地产市场未来相当长时间的一个结构性态势。三四线城市的存量住房、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较高,基本购房群体大多已有住房。如果没有强大的、新的产业支撑,房地产市场恐难以复苏。
因此,接下来收储的重点不是一线城市,而更多是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库存,要帮助地方政府解决财政压力,这是核心,使其有余力进行经济建设。此外还需要创造一些财政或货币工具,帮助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实现库存回归健康水平的目标。
应给予历史上信誉良好的开发商充足信贷支持 NBD:日前,李强总理在北京市调研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房地产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您觉得后期应该如何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
厉克奥博:我国房地产市场确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商品房还是保障房建设,都存在大量真实需求。
因此,未来应持续推动改革,完善房地产市场,包括投融资体系。例如,部分高端住房应完全放开限购、限价政策,交由市场调节;政府则应利用窗口期创新融资工具,管理好保障房、人才公寓等项目。
尽管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较高水平,但从结构上看,大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仍较低,且人口仍在不断流入。真正顺应人口转移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地方仍缺房子,这一结构性需求的体量巨大。此外,国家提出“投资于人”,意味着政府将为市民和新市民提供更均等化的养老服务、教育服务和医疗服务,这将促使更多人愿意在城市定居购房,从而带来新的房地产需求。
NBD:您刚才提到要放开一些限制性举措?
厉克奥博:除一线城市外,其他城市仍存在一定限制。例如,房地产项目的融资依然困难,开发商在融资方面还面临较大压力。要激活房地产市场,应给予历史上信誉良好的开发商充足的信贷支持。当前的财务压力往往并非源自企业经营问题,而是行业系统性问题。银行应给予这些开发商信贷支持,使其有余力进行开发。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