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美妆圈的人才流动还在继续。近日,南都记者从
珀莱雅处获悉,其首席科学家魏晓岚已经离职,
珀莱雅联合创始人曹良国将负责研发部门。而
珀莱雅上一任的首席研发官蒋丽刚在离职两年后,于近期加入百雀羚担任首席研发官。就在上个月,原相宜本草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俞巍辞职,前往一家大健康饮品公司担任总经理。此前,
华熙生物更是接连多位核心高管和技术人员离职。
今年以来,国货美妆人才流动频繁,品牌正进入下半场竞争,更加注重从“管理”和“技术”挖掘增长点。随着“成分时代”到来,曾以“营销为王”的国货美妆开始转换经营思路,从去年开始在研发端疯抢人才。
外资美妆人才备受国货品牌青睐 据悉,
珀莱雅2022年9月官宣魏晓岚出任首席科学官一职。魏晓岚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并拥有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博士学位。2018年,她加入全球知名香水和化妆品巨头科蒂集团,任亚太区研发副总裁。其深耕化妆品原料、化学材料、配方开发和香水设计等领域,先后在全球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专利研究20余项,涵盖化合物合成、高分子材料、配方以及功效原料等方面。据媒体报道,在科蒂集团任职期间,魏晓岚负责搭建了完整的本地研发中心,以及前端产品洞察、配方设计、包装工程、工艺、功效测试、毒理和法规部门的组织闭环。从履历可以看出,她属于既有实战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技术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
珀莱雅CMO(首席营销官)叶伟也宣告离职。他在
珀莱雅任职的六年期间,恰好也是
珀莱雅在线上渠道营销声量走高的时期,同时也是大单品策略持续作为主战略的时期,目前国货美妆推崇的“早c晚a”护肤理念就来源于这几年爆火的红宝石精华和双抗精华组合。
营销向来是国货美妆的重头戏,
珀莱雅在2021年-2023年间不断增加形象宣传推广费,销售费用率连续三年攀升,从36.12%上涨至36.69%。虽然营销费用持续走高,但曾在宝洁任职且拥有丰富外资美妆品牌操盘经验的叶伟,在大单品策略的基础上推动了
珀莱雅在电商渠道的内容营销转型,业内一度传闻其参考了欧莱雅的市场营销体系,
珀莱雅在那几年的业绩增速在国货美妆品牌中一骑绝尘。
同样发生了人事变动的还有国货美妆相宜本草。曾任相宜本草首席执行官兼总裁的俞巍在今年6月离职,7月一则公告显示其已被聘任为湖北均瑶大健康饮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此之前,俞巍还担任过
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市场官以及首席数字营销官,以及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今年6月,
上海家化宣布曾任宝洁中国营销总裁的林小海担任集团CEO一职,林小海拥有多年的跨国消费拼公司和中国快消品行业管理经验。
营销、研发人才流动加剧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
华熙生物、
上海家化、百雀羚、相宜本草、
珀莱雅、
云南白药、
丸美股份和
福瑞达均有一定程度的高管离职或是职位变动。其中,
上海家化和
华熙生物的变动频率比较高,涉及4-5位人员调整。
华熙生物的离职人员多集中在技术研发领域,公司技术类高管刘爱华和栾贻宏还被调离了研发岗位。
上海家化除董事长潘秋生辞职外,其他人员均为履新,涉及董事长、事业部总经理以及营销咨询顾问等职位。值得一提的是,担任
上海家化品牌营销咨询顾问的正是前述提到的原
珀莱雅CMO叶伟,可见国货美妆这几年不仅喜欢从外资企业“挖人”,业内的人才流动也在加剧。
在瑞达恒研究院经理王清霖看来,目前不少国货美妆品牌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的低价模式,甚至开始使用其他高端品牌的同类产品成分,以及研发出相似成分更有效的产品来提升单价和利润率。另外,随着美妆品牌层出不穷,国货美妆特别是新品牌不可避免要争取用户的注意力和资本关注,营销手法依旧非常重要。
这些变化都反向影响美妆企业的产品研发和营销策略。国货美妆品牌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和资本压力,因此,会特别关注营销和研发这两类岗位的考核指标和人员配置。原公司和岗位的考核压力过大,以及新公司的热情邀约,都可能造成人员的快速流转。而市场对有拥有大牌研发经验、海外市场运营经验和打造过爆品的行业人才需求度都会更高。
从“重营销轻研发”转向“营销、研发并重”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国货美妆近年来的人才流动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研发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宣布前雅诗兰黛集团亚太研发中心研发副总裁承静出任公司首席科学官。2022年,上美股份官宣前宝洁全球首席科学家黄虎出任上美全球研发中心全球首席科学家,而其加入之前,上美已经吸纳了胡新成、付子华、内川惠一、山田耕作、谷口登志也、板谷行生等多位曾在宝洁、联合利华、资生堂、佳丽宝等国际品牌担任重要职位的顶级研发人才。此外,欧诗漫、
水羊股份、环亚集团等企业也于近一两年官宣首席科学家或是高级别研发人才入职。
王清霖告诉南都记者,为了能够快速迭代产品、优化用户体验,现阶段国货美妆品牌一定会更加重视科研投入,打造爆款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会“轻营销”,毕竟产品被“看到”才能进一步触达用户群体。“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会是研发与营销并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不排除一些品牌为了持续生存,会在成分方面打造更多的‘噱头’,但从长期发展来看,打造经久不衰的有效产品,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