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药店行业重磅消息不断。
近日,据大健康医疗智库型媒体服务商健闻咨询的信息,高济健康与
上海医药(601607/02607)、华润医药(03320)等医药行业内的众多潜在买方就并购事宜进行过接触,但并未达成实际交易,潜在买方给出的价格离高济想要的价格预期差距较大。
此前的1月17日晚间,
国药一致(000028)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度净利润同比下降52.48%-64.92%,其中零售板块(即“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有限公司”,下称国大药
房)经营业绩较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拟计提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约8.76亿-10.7亿元,预计将减少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5亿-6.18亿元。
其他的连锁药店上市公司虽还未发布2024年业绩,但从2024年前三季度来看,
老百姓(603883)、
大参林(603233)、
一心堂(002727)、
健之佳(605266)、
漱玉平民(301017)净利润均有所下降。
《财中社》发现,连锁药店行业似乎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未来将何去何从?
高瓴寻求退出 与
大参林、
益丰药房(603939)等成立20多年的老牌药房龙头不同,高济健康直到2017年才成立,并且由高瓴资本亲自创立控股运营。
高瓴资本由张磊于2005年创立,管理规模目前约6000亿元,投资的企业包括:京东、腾讯、字节跳动、美团、
宁德时代、
隆基股份、星思半导体、百济神州等,被誉为“中国巴菲特”的张磊曾表示,“高瓴坚定看好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也具备充分的资本持续长期地投入”。
在高瓴资本充足“弹药”加持之下,高济健康的发展速度堪比火箭升空。据公开信息,在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内,高济健康就在全国21个省市入股了近12000家门店,成为国内连锁药房行业中最早跨入“万店门槛”的公司之一,年营收超200亿元。
2019年之后,高济健康加强内部优化整合,涉及供应链、品牌、系统、财务等多个方面。三年后的2022年底,高济健康总裁牛和义在一个医药论坛上透露出上市意向。2023年初,多家媒体曾先后报道称,高济健康计划最快下半年在中国香港IPO。当年10月,根据“医疗人物”消息,接近高济医疗方面的人士透露,高济医疗和券商提出的预期估值为400亿-500亿元。
然而,时至今日,高济健康的IPO之路仍未走出第一步,反而是传出了管理层换血、寻求被收购等消息。
2024年7月,高济健康突发人事变动,牛和义、李波不再担任高济健康总裁、CEO,原高济健康华东区域负责人龚建军出任高济健康新任CEO。管理层变动两个月后,市场流传出
上海医药拟入股高济健康的消息。不过,
上海医药方面通过其投资者关系部门向外界回应:截至目前,公司尚未收到或听到关于入股高济健康的任何确切消息。
如今时隔半年后,高济健康再度被爆出卖身消息。此次接触对象不仅有上次传出来的
上海医药,还有华润医药等其他买方。不过此次接触仍未达成实际交易,据健闻咨询了解,潜在买方给出的价格离高济想要的价格预期差距较大。
高瓴资本在高济健康项目上的投入和运营已超过7年,目前面临着退出压力。据媒体报道,目前行业内能够给到高济健康的PS(市销率)估计只有0.6-0.7倍左右。对于曾经溢价收购药店的高济健康来说,如果以目前价格卖身无疑是一笔赔本生意。
国大药房扩张放缓 与一众民营上市连锁药房不同的是,国大药房背靠国药集团,是一家央企连锁药房,自2010年开始跑马圈地,进行大规模的兼并收购,并于2023年7月正式突破1万家门店。
截至2023年12月,国大药房门店总数10516家,其中直营门店8528 家,加盟门店1988家。2023年净增门店1203家,同比提升688家。
2023年度,国大药房累计完成营业收入244.09亿元,同比增长1.26%;实现利润总额7.13亿元,同比增长31.43%;净利润5.27亿元,同比增长50.66%;归母净利润3.71亿元,同比增长60.99%。
但从2024年开始,国大药房有意放慢扩张步伐,上半年净增门店不到200家。在经营层面,国大药房二季度开始出现亏损,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0.39亿元,同比下降110.36%,此外营业收入实现163.97亿元,同比下降7.47%。
对于国大药房2024全年经营状况,
国药一致业绩预告称,门诊统筹等医改政策因素深刻影响了终端消费者的行为,医药零售门店客流下降,公司销售额及利润下滑。同时受医药零售行业竞争加剧、医药电商线上分流影响,行业出现了普遍下行的趋势。
结合以上现状,根据商誉减值测试初步测试结果,公司本次拟计提的商誉及无形资产(品牌使用权和销售网络)减值准备金额约8.76亿元至10.7亿元,预计将减少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5亿-6.18亿元。

2025年2月,国大药房启动破产清算,涉及吉林成大、天津国大等5家子公司,关闭门店超百家。在此前的2024年底,国大药房已经关停了3家子公司。
事实上,六大民营连锁药店2024年以来也均有一定程度的闭店动作。2024年上半年,
老百姓、
益丰药房、
大参林、
一心堂、
健之佳、
漱玉平民的闭店数量分别为230家、72家、218家、149家、7家、28家,合计704家。前三季度,除了
益丰药房以外的其余五家业绩均有所下降,净利润下滑幅度在12%-108%。
从粗放增长到提质增效 过去数年,连锁药店为抢占市场份额推行“零利润扩张”,甚至出现“卖药不如卖药店”的怪象,这也直接造成了药品零售市场过于饱和。叠加医保控费、集采限价和线上电商分流等,药店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以往药店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随着药店数量的进一步增加,行业将迎来一个“洗牌期”。
国金证券发布研报直接亮明观点,认为连锁药店粗放增长时代结束,提质增效方能剑指未来。
研报指出,随着医药板块整体估值的回落、宏观流动性环境的改变、以及资本市场相关规定的改变,连锁药房板块“无限弹药”、粗放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面临越来越大的局限性。后续企业必须更谨慎地使用资本、更清晰地提高盈利能力;如果要在连锁药房企业中获得更好的回报,必须选择追求高质量增长的企业。
国药一致在2024年业绩预告中也明确指出,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及行业透明度的提高,以及医保控费和药品集采政策的影响,公司预计未来医药零售行业将转向精细化提质增效发展阶段。
据
国药一致在2024年9月初的业绩会上介绍,国大药房当前的重点是提升已有店铺的经营能力,并保持全年的稳健运营,不设定过于激进的开店目标。
老百姓2024年三季度报告解读会,明确提出了暂停直营及并购新开店,而是聚焦优势区域,深耕下沉市场,并加速联盟发展。
一心堂在2024年三季报业绩交流会称,计划在2025年聚焦于优化现有门店的运营,提升新店及次新店的盈利能力,并增强存量门店的单店效益。
健之佳在三季报中透露,受到市场和政策双重因素的影响,公司决定放缓门店的扩张步伐,转而专注于提升现有门店的经营效率。
连锁药店领军企业开始调整策略,纷纷放缓扩张步伐,表明行业已经进入到提质增效新阶段。
国金证券认为,在处方外流大趋势下,连锁药房企业只有保持良好品类管理能力以缓冲毛利率下行趋势,同时在门店扩张中保持经营质量以改善营运能力,提升收入增速,方能展现更好的盈利能力,在市场集中度提升中占据主动。
中邮证券认为,在零售药店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业优胜劣汰进程有望加快,合规且高效经营的龙头零售药店有望在行业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
(文章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