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换挡提速的关键。而要跨越“双新融合”之间的鸿沟,一手连接创新链、一手连接产业链的科创人才,成为当之无愧的“摆渡人”。
不过,科创人才面临资金、管理、经验“三缺”,更面临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障碍。对此,专家学者建议,应从健全鼓励科技人才创业的体制机制、完善创新生态、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器、培育“耐心资本”等方面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让“人才优势”真正转化成“产业优势”。
● 本报记者任明杰
科创人才决定胜负
“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而科创人才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这要求中国经济必须加快由传统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中国的“人才红利”真正转化为“产业红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总量达724万人年,自2013年起已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这一数据较1991年增长了10倍,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科技人才储备方面的显著优势,为充分释放“人才红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创人才,可以带动一家企业,甚至一个产业的崛起。
记者在烟台市调研期间,听说了一个“一次成功招商带动一个新兴产业崛起”的故事:2009年,烟台市经开区招商团队与
睿创微纳科研团队在深圳的一次“偶遇”,不但在十年后造就了烟台市第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也带动了烟台市光电产业的崛起,为烟台市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心剂”。
科创人才,早已成为全球新兴产业竞争的“胜负手”。
2024年,我
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迈上千万辆级台阶,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而这一成绩的取得,既离不开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等一大批科研人才下海创业的带动,也离不开无数工程师的默默付出。
科创人才,更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引路人”。
“最近几年中国在具身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型企业,除了政策鼓励支持、资本大力投入等因素外,很关键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投身创业,他们本来就站在科技最前沿,创业后也自然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引路人’。”联想之星总经理、主管合伙人王明耀告诉记者。
科创人才,也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人”。
“2010年的时候,我作为润滑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骨干,带领团队下海创业,梦想就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改变我国高端装备润滑材料长期由进口品牌垄断市场、国产化率极低的局面。”中科润美董事长王晓波告诉记者。而如今,他梦想成真,中国的高端装备润滑材料已不再受制于人。
眼下,新兴产业如火如荼,未来产业方兴未艾。正如凭借OpenAI核心科学家团队直接改写全球AI产业版图所示,未来的全球产业竞争,将越来越体现为科创人才的竞争。而让科创人才当“摆渡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也将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换挡提速的关键。
科创人才面临多重挑战
联想之星2010年前后开始专注于科技投资,也是在那个时候投资了中科润美。王明耀回忆说,“当时最主要的是看中了王晓波的决心。”
“中科润美的技术很好,产业化的路径很清晰,这都是我们当年选择投资他们的原因,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王晓波作为一名科研骨干下海创业的决心打动了我们,这在科研人员中是很难得的,特别是在当时。”王明耀告诉记者,“投资就是投人,尤其在硬科技投资中更是如此。”
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科技人才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水平仍然不够,尤其是很多高水平人才和优势科研资源仍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这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并不匹配。“我们的高校尤其是工科领域的评价机制不应该是论文导向的,而应该以解决技术问题、解决工程问题为导向,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科研面向企业、培养更多人才走入企业”。
同时,科技人才创业,面对的不仅仅是“科学家”和“企业家”身份上的转换,还有很多实际困难。
2017年前后,在中国科学院做研究员的张鹏“脑子一热”,带领团队创立了中杭嘉悦,从事新材料高温智能装备业务。经过几年的打拼,中杭嘉悦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取得一系列突破。但回忆起来时路,张鹏仍旧不免感慨:在实验室做科研和下海创业,真的是“冰火两重天”。
“在实验室做科研的时候,我们追求的是性能指标的最优化。但是,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规模化生产,最优的性能指标不一定是最适应市场的,因为必须通过成本的可控,让市场接受。”张鹏对记者表示,“这对于下海创业的科研人员而言,首先在思维上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止如此,经验上的不足也是科技人才创业经常面临的挑战。张鹏给记者举例说,创业初期,公司的股权是他和创业团队以个人出资多少为标准来划分的,这样吃大锅饭的股权分配形式,导致公司既缺乏激励,也不利于决策的达成,后来公司引入天使投资后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除此之外,联想控股董事长宁旻告诉记者,科技人才创业还往往面临“三缺”:“一是缺资金支持,创业初期往往面临资金短缺问题,难以维持正常运营和研发;二是缺专业人才,科技创业不仅需要技术人才,还需要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三是缺市场经验与定义产品和企业运营的能力,这让科技人才在创业过程中容易走弯路。”
比如,王晓波回忆说,创业初期,公司团队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实验室成果与工业化量产的技术断层,以及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比如,创业初期团队虽掌握了润滑材料基础理论,但对工业化量产几乎一无所知,“我们用了十年时间,才走完了从实验室研究、再到产品开发、最后量产落地的全过程。”
发掘培养科创人才
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充分发挥科创人才“摆渡人”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涉及到培养与选拔科技人才、建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鼓励科技人才创业、加强科技人才创业指导和服务等多个方面,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优化外籍人才服务。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加强东中西部人才协作,鼓励优秀人才在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
“加强创新资源的均衡配置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
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对记者表示,“一方面,目前重要创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代际垄断现象;另一方面,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倾向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特别是掌握硬科技、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青年科创人才受益有限。另外,跨学科融合创新已经成为当下科技创新的重要趋势,而目前资源分配更多的还是集中在单一领域。”
同时,要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比如,山东省4月2日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提出聚焦人才引育服务,营造“人才舒心”的创新氛围,强化科教产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科技发展、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集聚三大行动,加速集聚急需紧缺人才等一系列措施。
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同样重要。早在2019年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选派科研人员到企业工作或者参与项目合作,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设置创新型岗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另外,还要加强对科创人才的指导与服务。201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杭州市富阳区携手成立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技术的专业性吸引天使资本投入,以个性化的投后管理助力科学家创业,打通从科技研发到产业化的通道,在光电领域构建硬科技专业孵化器。
“科技创新是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是从1到10,产业化是从10到100、1000、10000……杭州光机所是以1-10为核心,以产业化为主要形式,成为帮助科学家创业的合伙人,以创新、创业、创投‘三位一体’打造一个根据地、孵化器,解决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断点。”上海光机所所长张龙对记者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