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形
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这一趋势在摩根士丹利近期发布的《TheHumanoid 100:Mapping the Humanoid Robot Value Chain》(人形
机器人100:绘制人形
机器人价值链图谱)研究报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报告指出,从产业链整体来看,中国在全球人形
机器人供应链中占据63%的份额,尤其在“身体”环节优势显著。这一数据彰显了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中国在人形
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是产业链优势与政策红利双重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政策层面的高度重视,为人形
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人形
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和2027年的发展目标,为人形
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推动人形
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多地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相关政策,为产业的落地生根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这些政策中,建立完善的人形
机器人产业链成为了政策落地的关键一环。以《安徽省人形
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为例,提出到2025年,安徽初步建立人形
机器人创新体系,“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初步应用。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业委员会主任、首席数字经济学家陈晓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在人形
机器人领域持续展现瞩目进展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强大的供应链优势、有力的政策支持、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丰富的市场需求与应用场景以及产业链协同的不断加强。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注重优化人形
机器人产业链的布局与协同发展,通过推动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加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与协同,形成了完整、高效、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生态。同时,政策还支持建设人形
机器人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入驻,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链的集聚发展和协同创新。
陈晓华说:“我国人形
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涵盖原材料及核心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等;中游为系统集成及本体制造;下游则涉及教育、物流、康养、巡检等多个细分应用场景。这种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使得我国在人形
机器人领域具备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关键部件方面,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例如,在谐波减速器领域,苏州
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绿的谐波)等市场份额快速提升,逐渐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同样,浙江
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双环传动)作为我国减速器行业的佼佼者,也是特斯拉Optimus人形
机器人传动系统的重要供应商之一。这些企业的崛起,不仅提升了我国在人形
机器人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更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人形
机器人产业正站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风口浪尖上,资本市场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日益深入。上市公司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参与风险投资等方式,积极分散创新风险,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这种机制使得初创企业能够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而不必过度担心短期盈利压力。以上市公司为龙头,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了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形
机器人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内,企业间技术共享、人才流动更加频繁,创新效率显著提升,为人形
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郑磊说:“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在人形
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资本赋能、产业协同和价值发现等功能,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尤其是资本市场为人形
机器人企业提供了价值实现的平台,通过IPO、并购等方式,创新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市场价值,这种激励机制不仅推动了企业的持续创新投入,更为人形
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