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那两口‘大锅’没,那是我们的(卫星信号)地面接收站。”当第一财经记者来到河南省鹤壁市的科创新城,工作人员指着两口直径13米的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说,靠着这两口“大锅”,鹤壁每天能与528千米高空的12颗卫星产生连接,依托由卫星上的测运控单元、地面接收站和测运控软件共同组成的测运控系统,监控卫星状态、发送遥控指令、接收卫星数据。
科创新城的另外几个方向,分别是具备年产100颗卫星能力的天章卫星智造基地、可年产10发中型运载火箭的“后羿一号”火箭制造基地、能为400余颗在轨卫星提供测控服务的航天驭星、正在组建全国规模最大商业雷达遥感星座“女娲星座”的
航天宏图(688066.SH)等项目和企业。
鹤壁市政府的一份材料显示,目前在商业航天领域,先后有
航天宏图、天章卫星等40多家上下游企业在鹤壁落地生根,共同支撑起鹤壁商业航天产业的宏大版图。而鹤壁也因此逐渐围绕“卫星链、火箭链、数据链、服务链”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初步构建起集卫星制造、火箭研制、卫星测运控管理和数据应用于一体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
一位来自商业航天领域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所谓商业航天,既是为了区分于传统的航空航天产业,也是对目前市场上以营利为目标、以商业方式开展航天技术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发射和应用的航空航天公司的通称。在2015年之前,中国航空航天市场的运营主体,大部分都是国家队(央企)。2014年11月,伴随国务院首个支持商业
航天发展文件的出台,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逐渐成形。
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被中央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首次提出。随后的2024年3月,商业航天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产值由3764.2亿元增长至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2%。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由2020年1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左右,复合年增长率为22.9%。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将达到2.8万亿元。
但一直到2021年之前,鹤壁都只是商业航天万亿盛宴的旁观者。
一个企业 位于河南省北部的鹤壁市,直到1957年,才在鹤壁煤炭筹备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建市几十年,鹤壁的最大标签是“资源型”城市。高峰时期,煤炭产业在鹤壁的整个工业增加值中占比90%。
2009年,鹤壁市的原煤产量高达1107万吨,此后,这一数据开始呈下降趋势,到2022年原煤产量已降至300.1万吨。
转型已成为这座年轻的城市必须直面的问题。
产业发展上,既缺乏煤炭之外的产业积累,又缺乏相关人才,鹤壁最终选择的路径是,一方面对内练内功,打造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对外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借力助力。
本无航空航天产业基础的鹤壁,最终在机缘巧合下,与
航天宏图结缘,并由此展开其在商业航天领域的产业布局。
2020年7月31日,鹤壁市淇滨区政府与
航天宏图签署合作协议,筹划建设卫星测运控数据处理中心。
“当时我们是整个园区(科创新城)唯一的一家卫星遥感相关企业。”
航天宏图技术总监李欣说。
成立于2008年的
航天宏图是一家卫星互联网企业,因其研发的遥感与地理信息一体化软件PIE(Pixel Information Expert,下称“PIE软件”)被业内所知,也是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
2021年4月,
航天宏图又与鹤壁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随后在鹤壁设立继北京总部后的第二总部,即
航天宏图华中总部。
但是,令外界疑惑的是,这家商业航天企业,又怎么会看上没有航空航天基因的鹤壁?
航天宏图董事长王宇翔对此的解释是,鹤壁数字经济发展迅猛,为公司丰富拓展智能应用场景奠定了基础,当地的营商环境也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也发现,在
航天宏图入驻之前,京东、阿里、华为、联想等互联网企业已经先期落地,这不仅提升了产业发展的层次,也成为后期吸引
航天宏图的重要因素。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上述因素确实促成了
航天宏图的落户鹤壁,但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彼时正处于业务转型期的
航天宏图,从沟通中看到了鹤壁市愿意携手企业共同发展的诚意。
航天宏图一名高管说,在进入鹤壁之前,
航天宏图其实更像是数据分析公司,从其他航天公司的卫星采购数据,然后用PIE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再把这些加工、分析的结果售卖给自己的客户。
由于
航天宏图没有卫星,当客户提出一些个性化的数据需求时,它无法及时提供最新数据。与此同时,它的不少客户来自应急、农业、水利、林业以及环保、自然资源、地震、地质、网络安全等政府部门。由于相互之间并无隶属关系,这些平台之间很难实现互通共享,一方面,存在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很多应急突发事件又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同时参与。
航天宏图希望能开发一个新的系统平台,将上述部门的单一需求,统一整合为市级乃至省级层面的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指挥系统。这项工作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合作,显然是很难推进的。
航天宏图需要一块“试验田”来开发、运行这套新系统,但在实际的对接工作中,繁琐的多部门协调工作,又让不少地方政府望而却步。
鹤壁看中了商业航天的产业未来,并通过招投标,成为这套应急指挥系统的全国首个使用者。
第一财经记者查询发现,2022年12月,
航天宏图发布公告称,在鹤壁市发布的“鹤壁市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指挥系统(鹤壁市遥感应用系统建设项目)”(下称“应急指挥系统”)服务采购项目中,公司为第一中标候选人,中标金额约2.2亿元,这将是国内首个城市级遥感综合云服务项目。
虽然有了政府支持,但应急指挥系统要想成功运行的一个关键,是得有自己的卫星。为此,
航天宏图又推出了“女娲星座”计划,一期计划发射54颗遥感卫星,包括44颗雷达遥感卫星和10颗光学遥感卫星,形成全球1小时重访、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二期计划继续扩大星座规模,发射60颗遥感卫星,其中24颗雷达遥感卫星和36颗光学遥感卫星,实现全球分钟级重访、全国天级覆盖、全球周级覆盖,并具备物联网通信、导航定位增强、载荷托管等“通导遥”一体化服务能力。
但需要的卫星从哪儿来?
一个产业 航天宏图想要外购卫星,但鹤壁市借此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将采购卫星的订单与政府的招商引资结合起来。
航天宏图也觉得,外购卫星,买一个就得6000多万元,那还不如找合作伙伴,共同在鹤壁建厂,自己造卫星。
按照计划,“女娲星座”将陆续共发射114颗遥感卫星,其中,用以发射的卫星与火箭,将由位于鹤壁的卫星火箭制造基地生产供货;卫星的测运控和数据应用,也将由鹤壁本地企业负责。
于是,鹤壁航天产业的第二家企业——河南天章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11月成立,其卫星智造基地在2024年8月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签的商业卫星制造生产线项目许可批复,成为河南省首个获得卫星制造资质的商业卫星生产工厂。
产出的卫星要上天,又需要火箭的助力。但目前国内能够自主生产的民营火箭制造公司,一共不到10家。于是,鹤壁又围绕火箭生产,招商组建了可产年10发中型运载火箭的航宇火箭智造产业基地。
卫星、火箭工厂成立了,鹤壁在对这些产品的零部件进行拆解时发现,制造一个卫星的会同时涉及推进系统、控制系统、电源系统、天线系统、热控制系统等,需要成千上万个零部件去配套,制造1发火箭,涉及的零部件数量更多。
于是,鹤壁又开始把招商的重点,放在零部件企业上。鹤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贾玉丰说,企业的采购,政府干涉不了,但当地也会在企业采购零部件的同时,随后派出自己的招商队伍,有针对性地向这些零部件企业宣讲招商政策,鼓励它们到鹤壁投资建厂。
最终,从“一家企业”到“一个产业”,原本与航空航天产业没有关联的鹤壁,逐渐吸引了
航天宏图、天章卫星、航天驭星、中科星云、劢亚科技、一颗星帆、中维地理信息、埃洛克、北斗天下等40多家航空航天产业上下游企业,并以此为基础,建成了面积563亩的河南卫星产业园,为目标企业量身定制厂房、产线,同步配套研发中心、孵化中心、综合服务等软硬件设施。
此外,为了调动社会资本助力航天产业,鹤壁又设立首批4亿元的卫星产业基金,用于支持卫星制造、发射、应用等相关产业发展。据悉,此举有望撬动近40亿元社会资本助力鹤壁航天产业。
风险与挑战 “放在几年前,(航空航天)这种事(在鹤壁)想都不敢想。”当地一名官员说,鹤壁既不沿边,也不靠海,即便是在河南,GDP也经常处于靠后位置。当地没有航空航天产业,也没有相关人才,如今却被贴上“商业航天”的标签,还与郑州并列成为河南省“2+N”卫星产业集群的两大战略承载地之一。
有观察人士指出,尽管鹤壁市商业航天的未来令人期待,但也必须意识到其中潜在的风险与挑战。一方面,航天产业的技术门槛高、风险大,初期投入巨大且回报期长,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与市场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鹤壁市在抢占市场资源时,同样面临技术依赖、人才短缺等问题。在此背景下,鹤壁市作为河南省卫星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必须提前布局、全方位发力。
2年前鹤壁投资约2.2亿元采购的应急指挥系统,正在开花结果。河南省发改委曾以《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大预警+大应急” 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为题,详细介绍了鹤壁针对城市各类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需求,运用空天地监测感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建设鹤壁市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指挥系统,构建“1+1+N”的应用体系,包括一个空天地感知时空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一套自然灾害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和多行业监测预警系统的经验。
“空天地感知时空大数据一体化平台构建了鹤壁智慧城市三维数字孪生底座,在此基础上建设了天基(卫星)、空基(无人机)、地基(物联网传感器)等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感知网络,当前已集成各类光学、红外、气象等卫星数据,无人机航飞数据,传感器数据和行业数据,并不断为行业部门提供数据支撑服务。”河南省发改委在上述文章中称,该项目建设实现了城市综合风险的整体统筹,具体体现在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中心统一监测、统一预警、统一监管、统一指挥的整体统筹模式。其中,天基服务已累计提供了142期影像数据服务和367期专题数据服务。空基无人机巡查为行业提供航飞巡查服务共计1047架次,覆盖5802.55平方公里,航飞里程10241.4公里;无人机数据采集提供重点房屋区域数据采集航飞服务共计541架次,覆盖面积457.38平方公里。系统监测预警一般火情4879次,发布全域房屋沉降报告19期,形成地表形变雷达卫星遥感监测报告8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报告311期,特别是在“杜苏芮”台风期间,通过紧急调度卫星资源,分析强降雨影响,为防汛决策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
来自
航天宏图的一则信息则称,目前先后有10多个省市,在亲临鹤壁观摩、调研这套应急指挥系统后,先后“下单”采购。最终成为该公司业绩支撑的重要保障。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