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春特刊丨乡村振兴“八仙过海” 因地制宜各显神通,中科微至最新消息,688211最新信息

《 中科微至 688211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2025新春特刊丨乡村振兴“八仙过海” 因地制宜各显神通
2025-02-05 10:44:00
新春走基层。
“中国梅菜之乡”的产业进阶之路
证券时报记者周春媚
  岭南春来早。春节前夕,站在广东惠州横沥镇霞塱村种植大户罗谷雄的百亩梅菜田中,一棵棵梅菜茎壮叶绿,葱葱郁郁,生机盎然。“远一些的那片梅菜,块头更大,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收割了。”罗谷雄领着记者,朝着田野更深处走去。
  梅菜扣肉,是许多家庭年夜饭餐桌上常见的一道美食。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梅菜扣肉是一道来自广东惠州的客家名菜,而盛产梅菜的惠州横沥镇,更是被称为“中国梅菜之乡”。梅菜一直是当地发展乡村产业的抓手,也是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在横沥镇霞塱村,水稻和梅菜是村里的主导产业,每年水稻收割后,村民就利用冬闲种植梅菜。据罗谷雄介绍,梅菜从种植到收割大概需要90到120天,一般在秋冬时种植,到了春节前后就可收成。今年,罗谷雄的梅菜田长势不错,每亩收成可达到约8000斤。
霞塱村种植户罗谷雄的梅菜田长势良好
  行走到霞塱村的乡间道路上,一些村民正在田里忙碌地收割着梅菜。“这两天日头大,村民都趁着天气好,将梅菜割了晒一晒。”霞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县雄告诉记者,梅菜干整个制作过程大约半个月,要经历多道工序,其间需要经过海盐及阳光的反复腌制晾晒,即所谓的“三蒸三晒”。
  梅菜干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有着“富贵菜”的别称和美名。若按照亩产7000斤、市场收购价0.5元/斤保守估算,扣除每亩种植成本大约2500元,每亩利润达1000元;若农户自己腌制加工出售,每亩可产梅菜干大约3000斤,市场价为每斤4元—5元,亩产值能够达到1万元以上。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大部分农户以自发的小块种植为主,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除此以外,农户主要以零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将梅菜加工成腌菜,产品品类单一,加工方式较为粗放,附加值较低,存在着“有名无牌”的问题。“这些都是附近村民自己腌制的,虽然制作流程比较繁琐,但也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路过一个正腌制着梅菜的水泥池时,朱县雄告诉记者。
  怎样将一棵小梅菜做成大产业,这不仅是霞塱村,也是作为农业重镇的横沥镇在持续思考和探索的方向。近年来,横沥镇大力打造东江湾千亿产业园横沥分园、惠城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振兴产业园(下称“乡村振兴产业园”)两大平台。其中,乡村振兴产业园就落户在霞塱村。
  在霞塱村主干道旁,几栋庞大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乡村振兴产业园的首个落成园区。”朱县雄告诉记者,嘉源达农产品加工厂房及冷链物流仓库项目(下称“嘉源达项目”)由广东嘉源达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园的配套设施,对村里三产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投入运营后,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朱县雄说。
  嘉源达项目建设单位经理谢晓东表示,嘉源达项目可实现农产品及食品从初加工到深加工的全流程覆盖,有效延展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梅菜在田间完成采摘后,农户先行分拣,随即被公司收购进入加工厂。在厂内,梅菜会经历更为精细的分拣与彻底清洗,而后依据不同产品定位开展加工。”谢晓东说。
  谢晓东表示,嘉源达项目未来将赋能梅菜产业发展,可在预制菜、烘焙食品、休闲食品、酱料等领域打造出一系列爆款产品,比如梅菜海鲜预制菜、梅菜面包、梅菜糕点、梅菜肉干、梅菜肉酱等。“我们后续计划引入优质企业,或自主进行产品研发,推动梅菜这一名片迈向更大的舞台。”谢晓东表示。
“橙”风破浪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证券时报记者王军
  每逢新春佳节之际,信丰这座赣南小城总被一种独特的甜蜜氛围所笼罩。信丰县的大街小巷,脐橙的身影随处可见,它们宛如一个个金黄的灯笼,点缀着这座城市,也预示着新年的吉祥与丰收。
  “今年雨水分布均匀,脐橙实现了大丰收。”信丰县万星村一种植脐橙已有多年的果农杨女士告诉记者,今年的脐橙个头均匀、表皮鲜艳,卖相和品质都很好,从2024年11月中旬开始采摘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已经卖出大部分脐橙。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截至目前,信丰县脐橙种植面积达28.3万亩,注册果农8089家,脐橙专业合作社102家,营销加工龙头企业38家,带动6万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凭着甜酸适度、香气浓郁、橙红色艳、清甜爽口的品质,“信丰脐橙”已成为江西省著名商标。据了解,目前,信丰有以纽贺尔为主的4个脐橙主栽品种,形成了“两线五点”脐橙生产格局,建成了6个万亩脐橙基地和一条以105国道为依托的百里脐橙带。
  围绕脐橙产业链,信丰县先后招引了农夫山泉、中科微至等龙头企业,培育了绿萌科技、信明实业、正大农业等本土民营龙头企业,其中规模以上脐橙精深加工企业6家,生产NFC橙汁、脐橙糕、脐橙精油等深加工产品。
  经过多年的发展,信丰脐橙产业带动了包装、加工、运输等多个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了集采摘、分拣、加工、机械制造以及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截至目前,信丰脐橙产业集群年总产值超过50亿元。
  作为赣南脐橙的核心产区,如何让“小脐橙”对接全国大市场,实现从地方特色农产品到全国知名水果品类的跨越,成为摆在眼前亟待探索与解决的关键。
  在互联网时代,电商平台也为“小脐橙”对接全国大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在电商平台直播间,记者看到不少农户或经销商化身带货主播,在直播间里现场介绍自家的脐橙。通过电商平台,让“小脐橙”走向了全国的各个角落。
  “我们团队通过直播等形式帮助农户销售赣南脐橙已有两年时间,每到赣南脐橙采摘的季节,团队便深入赣南各个果园,与经验丰富的果农密切合作,严格把控脐橙的品质。”直播间相关人员向记者表示。
  为了让“小脐橙”快速、安全地到达全国各地消费者手中,物流运输也是“小脐橙”对接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环节。在信丰县物流城,记者看到,这里汇集了德邦、顺丰、中通、京东等多家知名物流企业。“农户的脐橙等农产品通过县物流中心,快速发往全国各地,极大缩短了水果的运输时间。”信丰县一物流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信明电商产业园
  信丰脐橙产业的发展,为当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果农通过种植脐橙、在果园务工等方式,实现了收入增长。“2024年,算是赶上了丰收年,7亩脐橙的产量有接近2万斤。”杨女士扳着指头算起了账,“由于果子品质好,2024年通过周边的朋友已经卖完了大部分脐橙,刨去成本,大约有4万元的收入”。
  像杨女士这样受益于信丰脐橙产业的农户不在少数,他们在脐橙的种植与销售中,收获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脐橙产业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农户个体收入的提升上,还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随着脐橙产业的发展,信丰县的包装、物流、电商等相关产业也在快速崛起。”信丰县一脐橙加工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脐橙产业链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增长。
“豫东淘宝第一村” “根本找不到闲人”
证券时报记者张淑贤
  “放下锄头镰刀轻松拿起鼠标”,豫东首个“淘宝村”——王营村流传着这句话:常住人口1000多,近半村民投身电商行业,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电商卖货。
  电商热潮缘何在这个豫东小村庄里兴起?又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2025年蛇年春节前夕,证券时报记者趁春节返乡之际,到“豫东淘宝第一村”一探究竟。
  在夏邑县城驱车约半小时,即进入王营村。“豫东淘宝第一村”的门牌前,村民们来去匆匆,忙着置办年货。路过的村民说,村里以前是大白菜基地,后来逐步转型为电商产业。
“豫东淘宝第一村”——王营村
  王营村代理村支书王群喜,赶来接受记者的采访。今年36岁的他,返乡创业已达10年。2015年,响应政府返乡创业的号召,王群喜从郑州回到家乡王营村,投身电商产业,如今已是村里电商产业的带头人。
  在王群喜的大枣加工车间,他向记者介绍,大枣从新疆农户手中收购,运回来后,经过分级、清洗、加工和包装等一系列流程后,在电商平台上出售。
  “咱村发展电商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当时在郑州从事电商行业的几名村民返乡创业,通过淘宝等平台销售新疆大枣等产品。”王群喜告诉记者,村里其他人纷纷效仿,逐步发展到目前近半村民都在从事电商行业。
  在电商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当地政府看到了该产业的发展潜力,筹建了村级电商产业园。2018年,王营村利用约100亩集体土地兴建了夏邑县第一个村级电商产业园。目前,该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已达22家,每年网络零售额约2亿元,平均每天3万余件快件发往全国各地。
  记者到访时正值春节放假期间,产业园里静悄悄。王群喜说,早来个三五天,就能赶上年货发货高峰期,那时道路两旁都会挤满各家快递公司的发货车。
  “电商可以说是咱夏邑的一张名片。”王群喜感慨道。来自夏邑县相关部门的一份数据显示,目前全县拥有淘宝乡镇10个,居全省县域第一,淘宝村4个,居商丘市第一,全县电商企业5000余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
  “电商产业最初是‘散兵游勇’,后来是在政策的支持下逐步做大。”王群喜说。据了解,早在2015年,夏邑县即率先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电商龙头企业工作专班,设立正科级事业单位夏邑县电子商务中心。以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为契机,通过电商平台,重新赋能传统产业,培育新动能。
  10年来,电商产业对村民生活的改变显而易见。“60多岁的村民,每天能拿到80多元的工钱,一个月大概是2000元—3000元,一年下来3万元左右。”王群喜向记者表示,“农闲时,其他村可能三五个人聚在一起闲聊,我们村没有,根本找不到闲人,都在忙着赚钱。”
  产品同质化、行业太卷等因素,也在制约着乡村电商的发展。“现在行业竞争激烈。”王群喜举例称,100万元的销售额,利润率只有5个点,原因在于“行业太卷”“同质化太严重”。
  与此同时,未能及时跟上兴趣电商的步伐,也是王营村电商产业面临的瓶颈之一。“村里主要还是以淘宝、拼多多和京东等传统货架电商为主。”王群喜介绍,包括他自己在内,均尝试过抖音电商,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未来,相信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包括王营村在内的乡村电商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根据夏邑县去年印发的《农村电子商务“领跑县”工作实施方案》,到2026年,夏邑县力争全县网络零售规模超150亿元,年均增长20%;打造5个以上电商产业集群。
“大桥经济”风生水起 “中国第一侨乡”驶入发展快车道
证券时报记者吴少龙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走深中通道了,但是每次经过,还是会被这世纪工程震撼到。”祖籍江门恩平的吴希林感叹。
  近年来,从粤港澳大湾区西岸一隅,到珠江口东西岸融合发展、珠西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深中通道及黄茅海跨海通道等一个个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让江门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蛇年春节,记者走进江门这座中国著名侨乡、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感受其借“大桥经济”扬帆,绘就新气象。
  江门陆地面积有9535平方公里,占粤港澳大湾区的1/6。面积大,发展不均衡,这是江门的现状。尤其是吴希林家乡所在的江门西部,改变“偏远”的传统定位是萦绕自身发展的一大重点。过去,受制于交通劣势,江门西部地区虽身处粤港澳大湾区,但难以“借力”发展。
  如今伴随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双通道”的开通,这一困境终于被打破。其中,深中通道的开通,让江门西部地区跨越珠江口,更快捷地到达深圳;而连接港珠澳大桥的黄茅海跨海通道,让江门西部拥有了一条连接港澳的快速通道。
  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实现了要素流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中,台山作为“江门首站”,感受最为明显。
  “自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以来,游客肉眼可见地增加了,生意比以前好了!”台山市都斛海鲜街海鲜档主冯先生欢喜地说。
  据统计,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一个月(2024年12月11日至2025年1月11日),台山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6.3万人次,对比通车前增长约68%。其中,都斛、广海、海宴、斗山、端芬等沿线镇累计接待游客约13.6万人次,对比通车前增长约125%。
  “带着江门台山特产撬动合作,我们的业务开拓到了珠海乃至深圳,黄茅海跨海通道真的是最大的利好。”广东新供销天业冷链集团有限公司江门地区负责人感叹。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海鲜铺子”,江门用粤港澳大湾区1/6的土地生产了1/3的粮食、1/4的水产品、1/5的肉类和1/8的蔬菜。其中,江门供港澳蔬菜和冰鲜家禽占内陆供港澳总量的30%,蛋制品占港澳市场的90%,是港澳生鲜食品主要保障供应城市。
  带着考察的任务,留学生陈女士今年这个春节有点忙,她与伙伴计划在江门设立一家生态农业企业,看中的就是江门厚实的农业基础以及土地优势。
  “我们坚信,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断推进,江门必然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陈女士称。
  江门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在民间有着“海内外两个江门”的说法:祖籍江门市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分布在全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与江门常住人口相当。
  过去年轻人成群结队越洋闯荡,现如今像陈女士这样的优先留在国内、留在家乡的越来越多,甚至还有很多华侨华人回乡谋发展。
  如江门台山籍香港青年陈健科把非洲咖啡豆种子带回故乡试种,不仅开花结果,还培育出第二代咖啡树;泰国归侨方光明回乡创业,打造“中国香料第一村”,带动了南丰村民增收致富。
  产业方面,江门的城市知名度、显示度与日俱增。
  2025年开年起步的头两周,江门各县(市、区)陆续举行一季度项目开工竣工投产活动,全市开工竣工投产重点项目377个,计划总投资1518亿元,其中不乏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高的新兴项目。刚刚过去的2024年,共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近650个,计划投资额超1900亿元,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个个“超级工程”加持下的江门,已经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全新阶段。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2025新春特刊丨乡村振兴“八仙过海” 因地制宜各显神通,中科微至最新消息,688211最新信息

sitemap.xml sitemap2.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