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越式增长与结构性阵痛的交织下,新能源产业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关键的节点。
2024年我国清洁能源发电占比近1/3,提前六年完成12.06亿千瓦风光装机总量目标。然而,在无数个企业狂奔之时,低价竞争、产能过剩等挑战也随之出现。这些挑战不仅蚕食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也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2025年,正值“十四五”收官之年,新能源产业如何从低价竞争的漩涡中走出,从规模狂奔转向价值深耕?
跃迁路上的挑战 12亿千瓦的辉煌背后,新能源产业为何依然踌躇?
2024年12月15日,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志在会议上表示,2025年和“十五五”时期是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的关键时期。
国家能源局当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新型能源产业已经在快车道上。2013年以来,风电装机增长6倍,年均增长约20%;光伏装机增长180多倍,年均增长约60%,年度新增装机全球占比均在40%以上。不仅如此,截至2024年底,我国风电装机约5.1亿千瓦、光伏装机约8.4亿千瓦,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跑步健儿”在新能源赛道上狂奔。过度竞争带来的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使得转型升级的阵痛不可避免。2024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格外引人注目。
不仅如此,在2025年各个地方的两会上,“内卷式”恶性竞争已成为讨论的焦点议题之一。1月21日,在四川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联组会上,四川省政协委员、
中自科技董事长陈启章提出“遏制恶性内卷',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提案。
作为环保催化剂行业的先进技术企业,
中自科技近年来持续扩展其在光伏和工商业储能领域的投资布局。
为了深入了解新能源产业的现状,陈启章在接受中国财富专访时表示,一年多来,他利用各种机会深入行业一线,访谈了多家新能源领域的领先企业、行业专家以及相关政府部门。
在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的过程中,他了解到新能源产业当前所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导致产品以低价销售,企业利润显著减少。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企业走上了扭曲的发展路径:以牺牲产品质量和性能为代价降低成本,追求所谓的“剩者为王”。
寒冬中寻求破局之道 过去一年,光伏和储能行业的“价格战”引来了全社会的关注。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24年1月至11月期间,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的价格分别下降了超过35%、45%、25%。尤其是组件价格,从2024年初的1元/瓦降至年末的0.65元/瓦,低于平均成本线。
价格战同时在储能领域上演。2023年储能系统设备价格是1.2元/Wh,到2024年年初,降到了接近0.5元/Wh,2024年年底,出现了低于0.4元/Wh的报价。
为何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会陷入无序的低价竞争?
中国光伏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道出了其中缘由,“地方政府推波助澜,金融机构趋之若鹜,跨界企业无序涌入,最终导致产业供需失衡。”
“加量不加价”不断吞噬着企业利润。从上市公司公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中可以寻得端倪。截至2025年1月20日,
通威股份、
隆基绿能、
大全能源等14家企业预计累计亏损332.8亿至379.8亿元。即便
晶科能源和
石英股份仍保持盈利状态,但净利润也出现了显著的下滑。
光伏企业的负债率同样受到关注。截至2024年6月末,共有29家光伏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70%,相较于2023年底增加了6家。其中,
天合光能、
晶科能源、
晶澳科技资产负债率分别达到了74.73%、73.17%和70.95%。
没有利润迫使一些中小规模的企业开始裁员,甚至有企业开始在项目上偷工减料。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调研显示,2024年工商储系统平均质保期从10年缩短至6-8年。
有业内人士透露,某2MWh项目中标价较理论成本低40%,系统循环寿命却从6000次骤降至3000次。甚至有浙江某储能企业为抢订单,竟将消防系统从气溶胶改为七氟丙烷,为的是每度电成本节省0.03元,但是这样一来,火灾风险指数却飙升7倍。
限价令背后的市场博弈 产业还能继续卷下去吗?
2024年10月13日,
隆基绿能、
天合光能、
通威股份等七位光伏领域的企业家首次在央视集体亮相,共同探讨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在节目的最后,七位企业家共用一支笔,共同书写了“合”字,他们希望这个字寓意着未来的合作与创新。
对于“合”的希冀不仅出现在光伏领域。三天后,北京风能展期间12家风电整机商联合签订了《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也在2024年底组织召开了新型储能行业防止内卷式竞争闭门研讨会,讨论储能领域的合作。
光伏龙头企业第一个合作动作就是推出了最低价。10月18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公开表示,0.68元/瓦的成本是当前光伏行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的最低成本,并强调“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
然而,最低价很快就被现实打破。12月9日,
中国电建51GW的招标中,一家三线企业提出了0.67元/W“临界价”;更为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新疆戈壁滩——
国电电力巴州项目的中标价为0.625元/W。两个报价都突破了此前光伏协会公布的0.68元/W成本线。
“这不仅仅是价格的简单博弈,而是新旧势力之间的权力重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发电集团采购负责人告诉中国财富,“我们(央企)既要完成装机考核,又要控制负债率。”在他看来,低价中标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消耗过剩产能,又能倒逼行业洗牌。
创新驱动下的升级与重生 光伏行业的0.68元/W最低限价,虽然未能完全遏制价格战,但却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思考。造成“内卷”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通过激发企业创新意愿,让企业自己从低效竞争的困境中走出?
陈启章将自己一年多来的走访和调研进行整理,发现行业“恶性内卷”的根源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二是不公平竞争依然存在,三是某些行业协会商会监管缺位。上述问题的叠加,使得一些企业陷入了“低价竞争—利润压缩—创新停滞”的恶性循环。
一个案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川金象赛瑞,这家全球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商,为保护核心技术,历经十年诉讼、50余次庭审,最终获赔6.58亿元。然而,这样的胜利背后是巨大的时间与资源消耗。
金象赛瑞的困境在光伏行业也十分普遍。2023年,
隆基绿能的HPBC电池技术遭遇侵权,尽管获赔1.5亿元,但两年诉讼期内,侵权企业通过低价倾销拉低了全行业利润率。数据显示,2024年光伏组件平均毛利率已降至8.5%,较2022年的15%近乎腰斩。
针对知识产权挑战,陈启章建议,开辟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绿色通道。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重点中小企业的相关知识产权予以重点保护。通过建立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提高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速度。
除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之外,不平等竞争亦是导致行业过度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某些规模较大的央企和国企在进行项目或成套设备的招标采购时,仅采用单一的评分标准(即以最低报价作为中标依据)。
陈启章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以压低价格为手段,虽然表面上看似为业主节省了成本,实际上却是一种短视行为。“过度压价不仅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还可能导致产品品质下降。”上述一些中小企业在项目中的偷工减料就是一些招标单位单纯看价格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后果。
幸运的是,行业参与者已逐渐意识到从“价格竞争”向“技术竞争”转变。2024年10月底,国家电投、华润等央企率先修改了评标规则,采用“非最低价中标”原则进行招标。
行业激烈的低价竞争形式有所缓和,部分项目的招采中,招标、中标价格已有所回升。据了解,目前,国电投开标报价比之前行业平均报价高出约15%。
破局之道,正在产业链的缝隙中悄然生长。
“未来的竞争不可能是企业单打独斗,而是生态体系的较量。”陈启章告诉中国财富,和上下游企业负责人座谈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企业间共生关系正成为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
驱动力。2025年1月17日,
中自科技与通威光伏签署战略协议,通过“光伏+储能”的结合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宁德时代与
阳光电源的合作是新能源产业共生模式的典型案例。通过开放BMS接口,双方实现了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
宁德时代的长寿命酸铁电池与
阳光电源的高效逆变器形成完美匹配,使得系统故障率降低40%,运维成本下降25%。这种深度协同不仅提升了产品性能,更重塑了市场格局。
共生不仅体现在技术协同与资源共享上,更在于通过深度合作,构建起一个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在江苏常州,
天合光能与
鹏辉能源共同打造的零碳产业园,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通过硅料与电芯的高效匹配,材料循环率高达95%,数据交互频率达到每小时37次。在绿电渗透率80%的基础上,V2G(车辆到电网)系统的引入,为电动车充放电与电网峰谷套利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让度电成本下降曲线陡峭了18%。
调研中,陈启章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共建,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已从单纯的技术共享升级为产业链的全面协同。
在低价竞争的阵痛后,企业间的共生模式逐渐成型,并悄然重塑着行业格局。这一转变正推动新能源产业从“各自为战”迈向“合作共赢”的新阶段。
(文章来源:中国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