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石恩泽深圳报道 4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具身智能
机器人企业智平方发布会上获悉,该公司将全面升级“AGI终端”战略。
此次战略升级可以概括为“四新”,分别是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和新产线。在新产品上,智平方发布了新一代通用智能
机器人AlphaBot 2(爱宝2);在新技术上,智平方在AlphaBot 2上搭载了全新升级的大脑Alpha Brain,该大脑最核心的是智平方全栈自研的全域全身VLA;在新应用上,智平方不仅宣布与
华熙生物达成战略合作,接下来要进入生物科技制造场景,还宣布今年下半年进军机场和社区场景。
最令人关注的还要数新产线。智平方创始人郭彦东现场宣布,智平方今年将启动自有产线建设,并提出具体量化KPI:2028年实现万台场景应用,2030年力争为南山区产值贡献一个百分点。
智平方创始人郭彦东表示,“今天我们又处在一个智能终端变革的关键时期”。融合多模态感知与自主决策的通用
机器人将继PC、智能手机之后,成为第四代革命性智能终端。

全球首款全域全身VLA大模型落地
在发布会上,郭彦东花费了不少功夫跟大家科普具身智能的三大核心要素:空间智能、端到端VLA(Vision-Language-Action)和软硬垂直整合。其中,VLA作为开启
机器人大脑的关键钥匙,今年已经成为各方玩家发力的重点。
作为国内最早全栈自研VLA的企业之一,智平方此次对VLA进行了全面升级。郭彦东介绍,智平方最新升级的
机器人大脑Alpha Brain,该大脑最核心的是智平方全栈自研的全域全身VLA(GOVLA:Global & Omni-body Vision-Language-Action)大模型,并且这也是全球首款落地的GOVLA模型。

对比美国湾区公司推出的常规VLA,智平方的GOVLA更加强调“开放环境”。郭彦东举了一个
机器人做早餐的例子:搭载常规VLA大模型的
机器人,需要人把食材放到
机器人的可视范围内,并且时刻关注
机器人在桌面上完成情况。而搭载GOVLA大模型的
机器人能够360°感知周围环境,并自行思考如何配比食材、获取食材、送到餐桌,这一系列的流程服务。而这也将决定
机器人到底是一个cooking machine(自动化做饭设备)还是一个
机器人管家。
另外,常规的VLA大模型只是输出机械臂动作,而GOVLA大模型首次提出输出全身控制和移动轨迹。因此,对比其他进入工厂封闭环境的
机器人,智平方此次升级后,将离家庭开放环境更近一步。
此外,智平方还将DeepSeek的技术融入到VLA大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以此提升GOVLA的推理能力,赋予
机器人对长程复杂任务的理解和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智平方在GOVLA上的新布局,还吸引来北京大学参与其中。在发布会上,北京大学宣布将与智平方共同成立的“北大—智平方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并要一起攻克4D世界模型等前沿技术。
自建产线加速商业落地
此次AlphaBot 2不仅拥有一颗搭载最新技术的聪明大脑,智平方针对全身控制与全域触达的新特性,还对
机器人本体的硬件架构也进行了充分升级。
从参数上看,AlphaBot 2全身自由度达34+,单臂臂展700mm(不含末端夹具),腰腿上采用了升降结构,垂直工作范围可做到0-240cm,可实现全空间探测感知,以及连续工作6h+的能力。简单来说,对比第一代,AlphaBot 2有更广的操作范围,更灵巧的双臂和更长的续航时间。
除了硬件升级,在应用方面,智平方也加速开辟新场景。今年3月,智平方宣布,与吉利科技旗下晶能微电子达成战略合作,把AlphaBot送入半导体场景里帮助一线工人“造芯”。此前,AlphaBot还进入了汽车制造场景,拿下国际头部车企订单。
此次发布会上,智平方宣布与生物科技公司
华熙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后续智平方
机器人将在
华熙生物工厂实现物料协同转运、智能拆包消毒、智能视觉检验、多物料协同智能供料等操作,覆盖全流程自动化作业。
基于“汽车+半导体+生物科技”三大制造场景,智平方还计划开辟公共服务场景,并在发布会上宣布,今年三季度将进入国内一线城市机场;今年四季度将在国内示范小区落地应用。
而为了让
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下都能保质保量交付,智平方当天还宣布,将开启自有产线建设。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并没有很多
机器人公司有能力实现自建产线,除了优必选、乐聚、智元等老牌玩家,而智平方成立于2023年年初。
据了解,智平方有底气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创始团队在量产级端侧部署上有着经验丰富,曾支撑数亿智能终端(涵盖车机、手机、IoT等)的稳定本地运行,并与国内外主流芯片厂商深度合作。
除了开启自建产线计划,郭彦东更是在发布会上给出了阶段性商业化目标:2028年实现万台场景应用,2030年力争为南山全区GDP贡献1%产值,2033年数量拓展至百万台规模,并覆盖工业、物流、家庭服务等多元化场景。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