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img.php?http://webquoteklinepic.eastmoney.com/GetPic.aspx?nid=1.688567&imageType=k&token=28dfeb41d35cc81d84b4664d7c23c49f&at=1)
8月23日晚间,
孚能科技(688567.SH)正式披露2024年半年报。
今年上半年,
孚能科技实现营业收入69.74亿元,同比大体持平;净亏损1.90亿元,亏损规模同比大幅收窄超76%。
若单看第二季度,公司营业收入40.50亿元,同比增长24.61%,环比增长38.51%;净利润2693万元,同环比均实现扭亏为盈。
在半年报中
孚能科技表示,上半年亏损收窄主要得益于四方面因素:第一,上年同期公司主要消化上年年初高价库存商品,导致毛利受压且大额计提存货减值准备,今年上半年该负面因素影响消失;第二,公司实施优化供应链管理、实施精益生产、优化库存等各类降本增效措施已显成效;第三,合资公司Siro 经营情况逐步稳定,其亏损逐步缩窄,进而公司投资损失较上年同期减少;第四,公司被投企业股价跌幅小于上年同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亏损小于上年同期。
扬帆出海寻求新机 如今,以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为代表的我国外贸出口“新三样”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智造”的对外新名片。锂电池企业们也已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寻求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孚能科技一直保持着国内前三大动力电池出口企业的站位。公司在近期透露,公司与土耳其、印度等海外客户合作进展顺利。公司通过整合国内供应商降低成本,与当地客户沟通上调销售价格并取得初步成效。
和多家瞄准匈牙利作为海外布局点的锂电厂不同,在
孚能科技的海外布局中,土耳其是一个重要支点。这个位于欧亚交界处的国家,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之一,每年汽车年产量的70%-80%会出口到海外,主要面向西欧出口。作为欧盟的关税同盟,土耳其也是中国车企迂回进入欧洲市场的重要跳板。
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表示,土耳其是一个可进可退的支点,既能出口美国和欧洲市场,同时制造成本等远低于在欧美设厂。他也提示,在所有人都在走出去的时候,要保持谨慎的投资心态,寻找新的业务创新点。
孚能科技在2020年便已经成为了土耳其电动汽车制造商TOGG的动力电池独家供应商,2021年又与TOGG各出资50%成立了电池合资企业Siro;之后Siro在土耳其盖姆利克的电池工厂于2023年3月建成并投产6GWh的模组和电池包产线,形成对欧洲、中东、非洲、南亚业务拓展的支持和辐射能力。
同时,
孚能科技还派遣专业团队前往土耳其基地,提供生产和运营支持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积极扩大其在土耳其的产能布局,利用其位于欧洲自贸区的地理优势更好地满足欧洲汽车制造商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订单规模。
值得留意的是,作为土耳其本土品牌,TOGG得到了土耳其政府的大力支持,享有减税、免租金等优惠政策。土耳其电动车市场增长、当地政府对TOGG的有力支持,都为
孚能科技的合资企业Siro在土耳其的业务拓展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打开了向欧洲及其他地区出口的潜力机会,
孚能科技也有望在全球市场上赢得更广阔的增长空间与商业机遇。
除此之外,
孚能科技也已将东南亚与南亚纳入了布局。今年5月,
孚能科技与印度最早的新能源公司之一的Ingar签署了动力电池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推动东南亚、南亚地区乘用车和二轮车的电动化进程,促进当地节能减排和产业链发展。这也是继与东南亚换电运营商Moli Power达成战略合作后,
孚能科技再度斩获南亚大客户。
挑战电池技术制高点 对于整个锂电池行业来说,技术创新无疑是重中之重。只有时刻保持技术创新的定力,锂电池企业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这不仅是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关乎着整个新能源产业的未来走向。
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曾说过,“最终能生存下来的公司,首先要有技术,有技术才有后续的一切可能。”
孚能科技是国内第一批实现量产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企业,但公司并没有仅在单一路线上固步自封,而是选择主动出击,秉持着“投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技术研发思路,将eVTOL电池、固态电池等多个技术方向纳入版图。
随着低空经济发展渐入佳境,无人机和eVTOL已站到了聚光灯下。这些新型航空器对电池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对于电池厂商们来说,航空动力电池无疑是一片广阔的蓝海,但同时也是检验技术的“试炼场”。
孚能科技在多年前就已经踏入了这片蓝海。
据悉,在2017年,
孚能科技完成了eVTOL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开发;2020年首次向eVTOL客户供应样品并完成验证;2022年交付第一代eVTOL动力电池样品并验证第二代产品体系。
相比新能源汽车电池,eVTOL对动力电池的充放电倍率、循环次数、峰值功率、安全性等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截至目前,通过搭载
孚能科技高能量密度的三元软包动力电池,可以使电动飞行器实现能量密度285Wh/kg、最高时速320km/h、单次最长巡航250km、电芯可实现10000次以上工况循环。不仅如此,
孚能科技320Wh/kg电芯即将量产,350Wh/kg电芯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
如今,
孚能科技eVTOL电池业务已经步入了收获期。2023年,搭载
孚能科技第一代航空动力电池的电动飞行器交付给终端用户,这也是全球商业交付首例。随着低空经济逐步发展,eVTOL电池需求有望水涨船高,这项业务也有望成为
孚能科技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作为软包电池“老兵”,
孚能科技还创新性地推出了SPS软包磷酸铁锂电池。SPS对电池系统进行了简化设计,采用大软包电芯卧式排列,使电池系统设计成本50%,材料成本降低33%,提升体积利用率到75%,满足整车500-1000公里的续航需求;并且,
孚能科技SPS还兼容全系材料体系,并且适配液态、半固态和固态电池,适用各类应用场景。
6月29日,
孚能科技广州基地举行了试投产下线活动,该工厂年产能30GWh,从2023年9月1日打下首桩至主体完工并试投产,历时仅10个月。广州工厂一期项目便是主要生产SPS大软包产品,目标市场以纯电乘用车为主,兼顾混动车市场。
这款倾注了
孚能科技大量研发心血的技术方案,也获得了车企的认可。目前,SPS大软包动力电池系统已进入产业化阶段,获得数家整车企业定点。今年4月,SPS产品已经在吉利雷达首款纯电四驱皮卡地平线上正式量产。埃安7月23日上市的首款全球战略车型第二代AION V埃安霸王龙系列中,750km续航版本搭载的也是
孚能科技SPS电池方案。
在半年报中,
孚能科技也透露,下半年公司将向市场全面推广和销售SPS技术产品,使公司能够尽早实现新技术降本增效的成果。
除了上述布局,
孚能科技也没有落下固态电池这个被视作锂电产业下一代技术方向的技术创新。
公司董事长王瑀指出,只有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让动力电池的性能、成本、安全三者达成统一,“发展到最后,电池能量密度增加,安全方面一定要靠固态电解质来解决,也只有固态(电解质)才能让更高能量密度的材料得到应用。”
但桎梏于成本高、内阻大等挑战,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及商业化落地仍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相较之下,半固态方案不仅技术可行,且具备衔接性,因此
孚能科技也已明确了“从液态到半固态再到全固态”的技术迭代路线。
早在2022年,
孚能科技半固态电池产品就已经实现量产,并在新能源乘用车装车配套,截至目前装车实测循环寿命超过5000次,产品的长循环寿命已经经过市场的检验。今年3月,
孚能科技在半固态电池装车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公司与
一汽解放签约合作,
孚能科技半固态电池将率先导入
一汽解放商用车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半固态电池配套商用车市场。
锂电池是一个周期成长性赛道,需求、库存、产能等都会影响到公司经营与产业链基本面。周期的力量难以撼动,整个锂电行业在2023年已走过了一场凛冽的寒冬。更激烈、更残酷的竞争,也更要求各家厂商积极寻求突围的机会,航空电动化、固态电池、SPS技术等都是
孚能科技给出的答案。
随着行业库存周期及产能利用率周期分别触底、回升,更多暖意信号也在出现。
国金证券也指出,双碳背景下全球电动化仍是不可逆的主要趋势,具备技术专利优势、差异化产品和海外产能布局的锂电板块头部企业有望迎来新一轮份额、盈利提升周期。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