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一度登顶A股市值榜首、十年“长牛”
长江电力股价屡创新高、央企红利指数成为“流量担当”……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推开市值管理考核以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不断给投资者带来惊喜。
2024年1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上正式明确,于2024年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提出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央企业高度重视控股上市公司市场价值表现,灵活运用市值管理“工具箱”,通过提质增效、回购增持、分红派息、并购重组等举措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在2025年1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过去一年中央企业突出价值创造导向,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强化市值管理,在不少上市公司业绩提升的同时,加大现金分红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回购增持股票。截至2024年底,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境内总市值同比增长17.6%。
提质增效
央企探索加强市值管理
多举措引领价值提升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是中央企业开展生产经营、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载体,也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注重提升经济增加值、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质量的同时,随着政策不断加码,也更加注重提升市场价值表现,规范有序开展市值管理工作,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
尤其是国务院国资委2024年全面推开市值管理考核以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积极围绕提质增效修炼内功,持续夯实市值管理工作基础。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半年以来,超过50家央企发布了关于“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方案。进入2025年,改进和加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成为多家央企改革加速破局的新方向。
“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公司重视市值管理,也将根据上级单位要求积极落实相关考核管理要求。”
航天南湖在2月12日公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透露,公司将始终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加强经营管理,不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公司内在价值,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投资者创造长期可持续的价值,加强与投资者的互动交流,促进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并积极探索运用多种资本运作工具,合法有效地开展市值管理。
中油资本在2月11日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目前,公司证券事务部作为市值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正在制定市值管理办法,根据监管要求,结合公司现状和未来发展战略制定与公司发展相契合的市值管理工作方案。今后,公司将市值管理作为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司已接到通知,将于2025年开始对公司市值管理工作进行考核,主要对公司股价相对综合增长率进行考核。”
中兵红箭日前公开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多数公司估值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央企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群体,在各方面发挥了突出表率作用。但与其战略地位相比,央企整体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以沪市央企公司为例,其资产占沪市总资产的71%,利润贡献达到66%,市值却只占46%,整体的央企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科技创新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2025年,央企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的目标更加坚定。
中铁工业表示,将积极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体系;坚定实施工程装备特种化、新型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改造提升工程;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技术革新与理念变革,抢占新市场,打造新型竞争力;做好地下空间开发、矿产资源装备和智能产线等领域布局,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入新活力,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人才是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用好经济激励手段、提升科技人员“获得感”是强化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交集团表示,将用好激励“组合拳”,对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科改企业、5家承担专项攻关任务单位的9个核心技术团队年度单列工资总额。同时,发挥中长期激励“助推器”作用。一航院、三航院等16家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和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激励核心骨干600余人。
中国交建、
振华重工实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人才占比近1/3,通过利益共同体机制设计激活发展新引擎。
并购重组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动作频频
“价值创造”主工具地位明确
蛇年伊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再传捷报。2月6日,
华润三九“豪掷”62亿元收购
天士力事项获国务院国资委批复。交易完成后,
天士力控股股东将变更为
华润三九,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华润。
2月9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披露了正在筹划重组事项的公告。尽管本次重组不直接涉及两家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但市场对于本次重组前景的坚定看好,直接推动两家集团控股的多家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上涨。
开展有利于提高投资价值的并购重组是国务院国资委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工作给出的具体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关于市值管理的重要文件中,并购重组是篇幅最长的章节,其关键作用不言而喻。
以
华润三九收购
天士力的交易为例,
华润三九计划充分整合双方资源,实现中药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延链。双方将推动滴丸技术迭代升级,把
天士力建设成高科技、高质量的滴丸新剂型专业化生产基地,为更多企业提供产业化服务。本次交易得到了行业、市场和投资者的多方认可,近一年来,
华润三九股价实现了20%左右的涨幅,公司总市值也在2024年不断创出上市以来的新高。
2024年以来,中央企业围绕控股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案例不断涌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央企市值管理考核全面推开一年以来,中央企业累计筹划、推进了近百起各类并购重组,推动企业内外部优质资源进一步向控股上市公司汇聚,控股上市公司围绕提高主业竞争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实施并购重组。
2025年1月13日晚,
中核科技发布重组预案,
中核科技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西安中核核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核西仪”)98.88%股份,并向包括
中国核电及中核资本在内的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配套资金。此次重组是中核集团推动内部优质资源进一步向控股上市公司汇聚的有力举措。此前,中核西仪曾谋求科创板IPO。中核西仪前身成立于1969年,是国内资深核辐射监测类系统及设备、火警消防系统和设备、安防系统及其他核安全系统的供应商。中核西仪在核工业领域深耕数十年,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类似的央企内部资源整合案例还有
中国神华、
远达环保、
龙源电力等上市公司。
此外,近期在资本市场关注度颇高的并购类型,是央企通过并购重组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4年12月30日,
深康佳A发布公告,公司拟发行股份购买宏晶微电子控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这是康佳在半导体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布局,通过收购宏晶微电子,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其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布局,并为上市公司的封测业务及PCB业务带来协同增长潜力。2024年11月,
博雅生物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的交易完成交割。本次收购作价18.2亿元,
博雅生物旨在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发展新质生产力及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促进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大做强血液制品业务。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认为,具有新质生产力是中央企业在资本市场估值提升的重要助推器。培育内部具有新质生产力的企业上市期限长、不确定性大,但是并购业务协同度高、互补性强的公司是当前政策鼓励的方向,也是短期现实可行的路径。“通过对相关上市公司的并购也可以向资本市场发出中央企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强音,提升投资者预期,提振投资人的信心。”李锦表示。
现金分红
将“提高分红比例”写入规划
央企进一步完善投资者回报机制
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增强投资者获得感。大笔分红、多次分红,正成为越来越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共同选择,“提高现金分红比例”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其工作规划中。
国务院国资委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指导控股上市公司综合考虑行业特点、盈利水平、资金流转等因素,制定合理可持续的利润分配政策,增强现金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增加现金分红频次,优化现金分红节奏,提高现金分红比例。
记者注意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将“提高现金分红比例”写入最新的工作规划中,还有多家公司表示,正就如何增强现金分红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以及如何增加现金分红频次等问题展开研究。
“不管是国资监管部门还是证券监管部门都鼓励上市公司增加分红频次,优化分红节奏,合理提高分红比例,公司也在对此进行研究。”
中国电研在2月10日的投资者调研纪要中表示,未来将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及公司的盈利水平、资金流转、投资安排等因素合理规划,保持现金分红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更有一些企业已经付诸行动,
中国神华是其中的典型案例。1月21日晚,
中国神华发布关于2025—2027年度股东回报规划,规定2025—2027年度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公司当年实现归母净利润的65%,在此期间综合考虑公司经营情况、资金需求等因素实施中期利润分配。
记者注意到,
中国神华在2022年9月披露的2022—2024年度股东回报规划中提到,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公司当年归母净利润的60%。对比可以发现,
中国神华2025—2027年度股东回报规划较之前进一步提高了现金分红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和2023年,
中国神华的实际现金分红比例均已超过70%,分别达到72.8%和75.2%。
近年来,在各项政策支持之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正持续强化分红,回报投资者力度持续增强,体现在分红次数和分红比例等指标上。
自上市以来,
易普力连续17年实施现金分红。2024年,公司派现2.54亿元,占公司2023年合并报表可供分配利润的40.12%,是公司2022年度现金分红的6.8倍。公司表示,下一步将秉持积极回报股东的宗旨,全面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夯实分红基础;制定合理可持续的利润分配政策,增强现金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增加现金分红频次,优化现金分红节奏,提高现金分红比例,确保各类投资者共享公司发展成果,提高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东的获得感。
中信建投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分红工具作为国资央企前期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持续性最强的工具,未来将会有更明确的预期,以便于稳定中小投资者信心。
回购增持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担当重要力量
真金白银提振市场信心
中国石化、
国投资本、
振华新材完成股票回购注销,
中国能建、
中国建筑、
中广核技、
中远海能等公司大股东近一年来增持超千万股股份;“招商系”“电科系”“中远系”等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集体披露回购股份或股东增持计划……在过去一年多的A股回购增持浪潮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成为主力军。
股票回购增持是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具箱中的关键内容。国务院国资委2024年12月公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中央企业和控股上市公司建立常态化股票回购增持机制,规范减持行为,积极解决控股上市公司长期破净问题。
2024年,中央企业积极践行市值管理,在资本市场稳定方面发力,完善投资者回报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稳定机制建设。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有超百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了回购或股东增持计划。部分央企旗下上市公司更是集体出手,以真金白银增强投资者信心。
2024年10月,“招商系”8家上市公司同时宣布回购增持。其中,
招商蛇口、
招商积余、
中国外运、
招商港口、
招商轮船、
招商公路等6家公司宣布回购,
辽港股份、
招商南油、
中国外运等3家公司重要股东计划增持。随后,“电科系”与“中远系”所属上市公司跟进。
中远海运集团表示,增持回购计划是中远海运集团进一步落实新“国九条”关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推动上市公司价值提升相关要求的具体举措,是基于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及中长期价值的认可,并综合考虑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未来发展及合理估值水平等因素而制定的。据此前公告,
中远海控、
中远海发计划实施股份回购并注销,
中远海能、
中远海特将获控股股东增持股份。
招商证券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已累计回购股份79.3亿元,其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增持96.1亿元。从回购计划来看,2024年以来,22家A股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拟回购股份117亿元,计划回购的企业数及金额分别较2023年同期增长57.1%、19.0%。
特别是自2024年9月下旬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工具设立以来,央企成为首批获得回购增持贷款的主体。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注销式回购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回购计划中明显增多。2024年,
京沪高铁、
中化装备、
招商公路、
振华新材等多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均表示,回购股份将全部予以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上市公司将回购股份一次性注销,意味着这些股份将不再参与二级市场流通,股本减少,在当期利润不变的情况下,每股收益及每股净资产回报率等财务指标将提升,被视为现金分红的一种特殊形式,真正提振了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这也是投资者所希望看到的“具有含金量”的股份回购。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