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伍素文广州报道 伴随DeepSeek的“横空出世”,近日江苏媒体连发三文追问“南京为何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也引发了其他地区如何培育新兴产业及领军企业的讨论热潮。
这个话题对于广州来说,也一直是“灵魂之问”。
外界热衷于谈论杭州这片创新土壤的养成,比如从高校看,“杭州六小龙”中有三家公司创始人毕业于浙大,后者人工智能专业开风气之先,又深耕基础前沿;杭州民营经济主导,当地民企更贴近于市场主导的消费应用和创新路径;科技金融活跃、打造优越营商环境等等。
将目光转移到广州经济第一区来看,天河是广州最具人工智能基因应用落地的地方。
一直以来,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相关的软件信息业占据区经济的半壁江山。天河有着丰富的AI应用场景,有全省最高的智力密集度,企业数量占广州全市近1/4,民营经济活跃。不过,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创新驱动、区域竞争等方面的挑战。
今年天河提出要构建“12126”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软件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具身智能、智能无人系统4个未来产业。天河下决心优化产业结构,构筑产业体系的新“四梁八柱”,培育和壮大龙头“链主”企业。
作为挑大梁的经济大区,天河的规划和举动对广州能否在
新产业竞争中“上桌”至关重要。在不久前的天河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区委书记谭明鹤连用三个“引领”强调要突出科技创新对产业体系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能级跃升,天河能不能、如何能?
“最强大脑”牵引,溢出效应升级
2025年天河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从往年的政府大院搬到了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举行。当天,一边是西装革履的参会人员陆续走进场内,一边是许多年轻的面孔提着热气腾腾的早餐路过会场走进附近的公司。
转化基地所在是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的核心地段,广州大学生群集地于此。90年前,一批高校院所逐渐在环五山片区集聚;30年前,“北有
中关村、南有五山科技街”开始在全国打响名号;近年来,天河区提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更新发展提速推进。
以环五山创新策源区为“最强大脑”,天河拥有全省最多的“双一流”大学、高等院校,全市最多的科研院所,超过20名全职两院院士,各类科技人才和在校学生超30万人,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口流入为天河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天河,众多高校与之共融共生、双向赋能。华南理工大学是其中之一,依托自身强大的工科优势,学校近五年签订校企技术合同总经费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广东高校第一,其中与天河区企业的技术合同达9.5亿元。其正以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聚焦新材料、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方向,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升级优化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环五山高标准建设新质生产力先导区。
“华南理工大学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硬科技’优势,合力推动环五山科技策源区‘研创产园城’一体化协同发展,继续与天河区同频共振、相互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表示。
在发挥学术科研作用的同时,华南理工大学还是“企业家的摇篮”。据不完全统计,其校友在大湾区创立或领导的上市公司、大型企业超200家。该校正积极推动优质项目就地转化、青年拔尖人才就近创业,吸引校友回归天河建设区域总部,孵化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和上市后备企业,支撑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建设。
在促进科技产业互促双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广东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上下了更大功夫。
广东工业大学其中一个校区位于天河沙河,连接环五山高校创新策源地与先烈路创新走廊。2020年,广东工业大学启动改造沙河校区建设大学科技园沙河园区,以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2022年,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正式成立。
“这两年政府、学校制定了多项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及管理规章制度,并通过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的逐步建设将科转工作走深走实。以前科转工作是比较难做的,现在有政府的政策引导,有高校的有组织科转体系,科转空间大有可为。”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近年来,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借助广工获批为广东省内科技部首批成果赋权试点单位的契机,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赋权。中心已建成科技成果展厅、科转一站式服务大厅,其重点打造的“科技淘宝”多维全域AI科转服务系统,将行业企业、高校专家、科技金融、技术经纪人、政府等多方集合,畅通科技成果对接渠道,有效加速了成果转化的步伐。
通过开展“校-园-企”精准对接、创投沙龙、学术研讨会、创新训练营、创新实践课堂等品牌活动,推出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孵化,广工沙河园区已培育科技企业近30家。
在天河,类似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这样的科转平台并不少。它们联合政、产、学、研、金、会等力量共同构建资源对接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企业逐浪AI,强化产业全要素支撑
从五山科技街到科韵路,后者是天河科创格局的另一支点,亦是精神坐标。
科韵路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天河软件园的建立和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兴起,逐渐成为广州科技创新和IT产业的核心区域。2000年后,科韵路周边吸引了大量IT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入驻,尤其游戏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这条全长11公里的大道,先后走出了佳都、网易、
三七互娱、酷狗等领军企业,奋斗者们在此定义下了勇于拼搏、务实创新的“科韵路精神”。
杨楚州毕业之后就留在广州,在科韵路附近工作,见证互联网行业从起飞到一路高歌猛进,七八年前这里的科技园到了晚上依然灯火通明。他跟朋友同事很喜欢这里的“烟火气”。天河既有珠江新城、金融城光鲜的“城市封面”,也有棠东、车陂、车碑、上社等城中村,初创企业的孵化平台密布。许多企业的起点,就在这些不大起眼的地方。
比如,1992年佳都在五山科技街的两间档口中创业,90年代后期搬到了科韵路天河软件园,逐步成长为首家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2018年入驻智慧城总部;何小鹏在天河学习创业了30年,2004年他在位于科韵路的广州信息港园区附近创办UC优视,而今小鹏汽车总部位于天河智慧城的岑村,在一众拥挤的低矮楼房中间格外显眼。
“大家最初的创业其实都是在城中村,待过‘握手楼’,类似于美国硅谷的车库创业,讲究效率高、成本低、通勤近。同行、同学、同乡容易聚在一起,会聊怎么优化工作。有烟火气,年轻人更容易聚在一起,这对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效应扩散发挥很大的作用。”杨楚州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说。
在他看来,确实有很多互联网端的企业都会往杭州去聚集,但传统一点的IT或科创类企业、科技服务业类企业,还是会选择在广州,在天河,有非常多应用场景,各种人员聚集,商圈发达。同一种产业,因地方“水土”不同,发展路径也有所区别。
近两年来,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大模型及其应用,不断重构所有产业的底层逻辑。春节期间DeepSeek的爆火再度点燃"全民AI"的热情。这对于天河来说,是实现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融合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
驱动力。
身为天河区软件和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的杨楚州,每天都要跟企业打交道,一年走访200多家企业,与政府部门协同提供并优化企业服务。这两年,他看到越来越多企业踊跃学习,利用AI提升效率,促进行业创新,比如游戏企业用AI出图创作,教培机构用AI提升教学等,新的增长点开始显露。
在今年的天河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许多企业更是表达了拥抱AI、剑指全球的雄心:佳都将推动科技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朝着世界级智能科技企业的目标迈进;小鹏汽车在天河智慧城的新总部8月即将落成,助力为天河打造千亿级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面对以 AI 为首的全球技术大变局,网易将继续以每年超过100亿元的力度投入研发打造世界级的技术创新和产品……
数据显示,天河集聚企业61.2万家、占全市26.3%,其中总部企业、“四上”企业、科技类企业数量均居全市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独角兽”系列等创新企业各占全市两成以上,居全市前列。无论是硬科技领军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纷纷拥抱AI浪潮,加速科技与业务创新。
为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天河正在谋划出台创新主体梯度培育专项政策,健全“从初创到上市”的培育链条,引培一批具有高成长性、迅速裂变扩张基因的潜力型企业,发展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条完备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天河区委书记谭明鹤也"喊话"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竭尽所能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各部门、各街道既要把该管的事管好,又要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企业在天河能够放开手脚干事业”。
而从近年来天河实施的产业政策来看,天河针对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产业、工业软件产业、现代都市工业、金融业、现代商贸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已出台专项政策,在人才支撑、科技金融、载体供给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认为,高品质的载体是产业发展的前提,需要推动包括科韵路、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的建设,进一步激活创新科技资源,加强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的招商引资,积极借鉴杭州经验优化和完善营商环境,让天河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