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盘中,
中旗新材股价迎来第五个连续涨停。公司控股股东将易主为星空科技,后者不仅是国内半导体高端装备企业,还拥有国投、腾讯等超豪华股东阵容。公司实际控制人也将由周军变更为中国光刻机领军人物贺荣明。
这只是产业巨头入主上市公司潮流中的一朵浪花。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控制权交易非常活跃,至今有3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控制权拟发生变更公告。而从上市公司收购方类别来看,与以往的多元主体不同,今年产业巨头斥资买上市公司的意愿空前活跃,这一现象非常值得关注。
以近期A股公司易主案例为例,无论是
万德斯收购方奇瑞,还是
永安行收购方哈啰,抑或
新时达收购方海尔,都是知名的产业巨头。它们以“控股”方式切入或加码资本市场布局,是产业逻辑、资本周期与政策导向共振的结果。
诚然,这一趋势背后的牵引力量是多方面的,包括从“土地财政”到“股权财政”的转型,也包括国企改革深化政策的推动作用等。仅从产业逻辑来看,产业链整合或者切入新赛道,则是一众巨头的核心考量。
在所属产业周期天花板逐渐走低的情况下,如何拓展增量市场、提高运营效率的话题,已经更为迫切地摆在不少产业巨头面前。比如通过25亿元入主
新时达,海尔集团就在布局工业
机器人赛道。这说明,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产业资本不再满足于财务投资,而是通过控股获取“技术主权”,通过并购寄望于技术跃迁的实现。
同时,产业巨头对A股的控股权收购,还可以理解为某种程度的“风险对冲”。表征之一是,部分产业巨头尝试用成熟产业的现金流支撑前沿技术投入。
产业巨头成为上市公司易主重要核心力量,将给资本市场带来重要影响。
例如,海尔集团旗下已经拥有
海尔智家、
海尔生物、
盈康生命、
上海莱士、
雷神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控股,其资本版图无疑会再度扩张,叠加内部孵化的多个
新产业公司,其资本战略多路并进特征明显。
更重要的衍生影响是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提升预期。以
中旗新材为例,通过此次股权交易,未来公司拟择机收购相关资产控制权,使新注入资产能够与公司新材料业务共同构成公司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制造材料端、设备端的综合产品解决方案,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以便为公司未来业务发展提供新动能。
与前些年的多元入主主体相比,产业巨头涌入上市公司控股权变更,说明它们不是单纯的资本玩家,而是成为技术整合者、生态构建者。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产业资本需要统筹处理好整合协同、资本运作与实业经营的平衡、政策套利风险等诸多课题;另一方面,放在更宏观的视角考量,产业巨头争相下场收购A股公司控股股权,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缩影。
可以预想的是,在这轮潮流中,相当比例的产业资本,会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技术壁垒,将资本优势升级为生态优势;而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和资本运作视角来看,或许也会经历一个从多元主体“买壳”到核心硬科技赋能的历史拐点。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