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丨卜翌:这个春节档,哪吒赢在共情
2025-02-05 14:13:00
今年院线春节档大片扎堆,票房“断层第一”的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算是出乎意料,又全在情理之中,在笔者看来,此片就赢在了“代入感”三个字上。
这一季的贺岁片其实都满足了春节档的各项票房要素:有作为新年伊始,激励未来的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适合分享的世故情感;对美好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民族认同感;文化自豪感等等。此外,还要有符合大众审美和合家欢的故事题材,包括但不限于喜剧、悬疑、动作、权谋、奇幻……以及剧情紧凑、制作精良,特效宏大,哦,还少不了老戏骨和流量明星的加持。本届诸片的话题讨论也是此起彼伏,可说是热火朝天。而《哪吒》的一骑出尘,实际上还是应对了天时地利人和,所谓时命。
开篇言之的“代入感”,其实就是共情,是观影者自身情绪价值的投射,现时代的共同价值。最贴合“当下”的竟是一个魔幻了的哪吒。既非《封神》之神,亦非《射雕》之侠,非《蛟龙》之硬核,非《唐探》之狡辩,芸芸众生只想见哪吒见自我,与之共情。
如果说《哪吒》第一部中每个(好)人都带有那么一点令人讨厌的特质——不论是李靖的刻板严厉,还是太乙的技差一着,最关键的是哪吒,吵吵嚷嚷顽劣不羁的富二代熊孩子……那第二部中,则是每个(坏)人都有另一面可爱可叹的部分,即使是最大的反派无量仙翁,至少也是慈眉善目鹤发童颜。申公豹都被加载了父子兄弟情深的戏码,有观众戏称,躲过了哪吒一家的煽情,避开了敖丙父子的动人,最有看头的竟然是申氏一族。
如果说《哪吒》第一部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还略嫌简单粗暴,哪吒几乎是唯一主角;那第二部就是抽丝剥茧,剧情中的大小环境都如现世生存环境更复杂充满变数,哪吒的主角光环不似之前强烈,反而角色个个都可以独立称为一个单元的“我”,观影人可以与他们中的许多共情。
在这一版中,哪吒经历了前作的磨砺, “魔”性显得比较外在,本质上趋于沉稳,开始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英雄”,欲罢“魔丸”身份以及“魔性”本能而不能,倒使其形象更加深度和立体了。他与敖丙的友情愈发深厚,与父母间的关系亦更亲密,开始学会关心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在和两个未曾谋面的哥哥们会见时,却想用敖丙面对,在玩世不恭的自信里,隐藏着自惭形秽,且放不下自我认同的迷茫,这何尝不是很多现代人的心结?
又比如龙王和李靖夫妇对孩子的爱,在“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点上的共鸣亦是。龙王作为龙族的首领,肩负着龙族重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一方面想要实现复兴,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龙族的衰落。他为了龙族的未来,不惜桎梏自己,然而,同时又是一位慈爱备至的父亲,为了敖丙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种种的痛苦与无奈,责任与牺牲,都使人心有戚戚焉。而李靖夫妇,尤其是李夫人忘我无私的母爱,那就最是赚取热泪的物料了。
在这一部《魔童闹海》中,每一个角色不仅仅不再只是单纯的好坏善恶之分,每一个都有说不得的苦衷与挣扎,都面临权衡与选择,不论是温文尔雅的敖丙,还是阴郁冷漠的申公豹。和陈塘关守将之子哪吒相比,申公豹其实更像毫无背景的打工人。凭着点聪明,以及成倍于他人的努力,终于进阶仙门,成为家人的骄傲。而当进入到层级分明的仙界后,他才意识到因出身低微没有靠山,倘若无人提携,仍将永无出头之日,替大人物干脏活,哪怕报酬低廉——成了唯一的出路。这一路的来之不易,真是无人可说,尤其是面对家人(申小豹)殷殷切切的眼神,更是要强打精神……
上述都是影片切进的代入点,哪吒及其他角色,无一不是充满了现代性的焦虑,投射了观众的心理困境。而夸张的视觉语言,并非对这个传统英雄式神话的黑色颠覆,更是对人性复杂的描述。每一个不完美的个体,因注入现实主义的生命力,而获得共情。影片中,李靖与哪吒、龙王与敖丙、申公豹和父亲这几对父子关系从困境到突破重构,则体现了现代家庭伦理从父权向理解与包容的变化。并且,角色在身份认同上遭遇的困境,也正是当代人精神迷失的写照。无所谓正反派,都映射了现代人在价值多元社会中寻找自我的艰难历程。
尽管,在比第一部更成熟的商业娱乐性中,难免有文化符号浅层堆砌之嫌,庞杂的叙事线过度迎合碎片化审美,所谓“宇宙化叙事”和“彩蛋经济”可能造成进一步好莱坞式的空洞疲软和审美疲劳。但不管怎么说,魔童系列的哪吒,最大的输出值即在于当代社会,人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英雄,而是真实的人性,这大概是能拔得春节档头筹最大的因素——符合时命。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